小儿发热的退热处理
发热为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诊与住院原因。≤l周的发热为急性发热。对5岁以下儿童急性发热的病因判断与治疗有利于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在中国,尚缺乏完整的与儿童发热相关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不能以发热程度预测发热病因及疾病严重程度。但当<3个月的患儿体温≥38℃、4~6个月婴儿体温≥39℃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细菌感染。
发热持续时间不作为预示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
对5岁以下儿童急性发热的临床诊断,应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严重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嗜睡、吸气性凹陷、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痰鸣音、湿啰音、肿块>2 cm和面色苍白或前囟饱满。<6个月的患儿与严重疾病相关的症状主要为嗜睡、活动减少、面色苍白、喂养困难、尿量减少和胆汁样呕吐。
根据《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2008标准版)》推荐,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
1) 对于发热性疾病,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病。发热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且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特别是某些有潜在病灶的患儿,过早解热影响体温曲线的变化,可能延误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故应先予以物理降温并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水。
2) 物理降温①急性发热时推荐选用温热搽身和(或)减少衣物等物理降温方法。②冰水灌肠造成患儿寒战、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常有较严重的不适感,不推荐用冰水灌肠退热,除非临床出现超高热。③冰帽或冰袋敷头、四肢大血管处酒精擦浴、加强空气流通等都可促进散热,物理降温退热效果不及退热剂,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速度快于单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热搽身的物理降温方法。
3) 对于发热会加重病情或威胁生命的患儿, 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及时解热。小儿体温≥℃和( 或) 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治疗。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为患儿最常用的退热剂,体温≥℃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热治疗。
4) 3个月以上儿童常用退热剂剂量为:对乙酰氨基酚lO-15 mg/kg(每次<600 mg),口服,间隔时间≥4 h,每天最多4次(最大剂量为
g/d)。用药不超过3 d。布洛芬5-lO mg/kg(<400mg/d),口
服,每6h 1次,每天最多4次。单次应用常规剂量的布洛芬,其退热作用比对乙酰氨基酚强且维持时间久,特别是用药后4、6 h,。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强度和持续时间稍逊于布洛芬。
5) 3个月内的婴幼儿是否应用退热剂,没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6)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能有效预防高热惊厥发生。
7) 对严重持续性高热建议采用退热剂交替使用方法,包括:①先用
布洛芬10mg/kg,4h后对乙酰氨基酚15mg/kg;② mg/kg,4h后布洛芬5mg/kg,每4h交替使用,疗程不超过3d。
8) 安乃近可致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儿童不推荐应用。
9) 阿司匹林与其他退热剂(对乙酰氨
小儿发热的退热处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