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张謇小传.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张謇小传 
张謇(1853——1926),字季直,以行为字,号蔷庵,祖籍江苏常熟,出生于江苏通州。张氏生于咸丰三年,卒于民国十六年,这是一个被梁启超称为“四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一生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对我国近代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其影响力之大,足可与孙中山、袁世凯、梁启超诸人相比。张氏享年七十四岁,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大体说来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咸丰三年(1953)到同治十三年(1864)为第一阶段,这是他人生事业的起始期;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为第二个阶段,历经波澜,终于达到人生第一个高峰期;光绪二十年到民国四年(1915)是第三个阶段,他在政商两方面成就均达至顶峰;民国四年到十五年(1926)是他生命中的最后的阶段,盛极转衰,开始走人生的下坡路。 
第一阶段(1853——1874)   
这个阶段的张謇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渴望读书应举,光耀门楣。少年时代,张謇家庭尚算富裕,其父以富农兼营商业,因此张氏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用以读书进学。加之本人聪颖好学,五岁能诵千字文,因而十六岁即中秀才。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父母、亲戚、邻里莫不兴高采烈。然而乐极生悲,张謇“冒籍”被人揭发出来。
原来,张謇出身“寒籍”(清代指三代以内没有功名的人家为寒籍),按制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张家求进心切,于是和如皋张氏商量,让张謇托名如皋张氏之子应试。对方本来答应了,大概认为张謇不可能考中。孰料张謇一鸣惊人,于是如皋张氏不断派人来向张謇父母勒索钱物,最后更将其告上公堂,折腾来折腾去,搞得张謇本人固然狼狈不堪,好好一个家也给弄得破产了。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张謇本人对科举有了一定的排斥心理。 
第二阶段(1874——1894) 
家道中落之后,张謇仍旧不断应考。不过,可能是因为遭逢突变心情糟糕,这时的他乡试连考五次落榜,不得已只好先找一份糊口差事,他先是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做了一个小公务员;随后于光绪二年(1876)投到淮军吴长庆幕下任文书,后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军务,张謇随往山东。“壬午之变”爆发,张謇协助吴恢复朝鲜后,张謇撰写了《朝鲜善后六策》等几篇政论,声名大噪,直隶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都争相罗致他。特别重要的是,他得到了自己的同乡老前辈、帝师、时任户部尚书、朝廷
“清流”领袖翁同龢的支持,对他日后的高中状元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朝鲜期间,张謇遇到了一个对他日后人士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袁世凯。袁是河南彰德府项城人,吴长庆是他的父执辈,跟他的嗣父袁保庆交情极好。袁是纨绔子弟,不好读书,屡试不中,于是想要取得一份马上功名。因此前来投靠吴,吴长庆对袁很是照顾,除了委任他帮办营务处外,还特地请张謇做他的师父,希望袁在举业上有所成就。无奈袁为人办事都是很行,唯独读书真是不行。一来二去张謇也就不再管他了。随后,张袁关系迅速恶化。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端:吴长庆离任后,由袁世凯接统驻朝清军,袁变弃吴氏成法;袁由于地位的逐渐升高,对张前恭后倨;袁高傲自大,不知收敛等等。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终至张写信与袁绝交,嗣后双方不同音问达二十年之久。随着吴长庆调任,张氏随后也离开朝鲜回国,并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顺天乡试中式,但在此后就年间,会

张謇小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7-10-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