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 immunity)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抗感染能力的强弱,除与遗传因素、年龄、机体的营养状态等有关外,还决定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抗感染免疫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两大类。按感染对象来分,抗感染免疫包括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抗寄生虫免疫等。
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表现为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识别和视图清除寄生虫的反应,和免疫的基本范畴一样,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宿主对寄生虫的非特异性免疫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遗传和种的特征。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宿主的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特意向抗原的识别,是免疫活性细胞与寄生虫的抗原相互作用的全过程,其结果导致宿主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记忆反应。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常常是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协同下起作用的。
二、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宿主感染寄生虫以后,大多可以产生获得性免疫。由于宿主种类、寄生虫虫种以及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关系的不同,获得性免疫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消除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
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少见的一种免疫类型。动物感染某种寄生虫并获得对该寄生虫的免疫力以后,临床症状消失,虫体完全被消除,病对再感染有长期的特异性抵抗力。如大鼠感染路氏锥虫后,只出现短时间的虫血症。
接着虫体完全被消灭,出现持久的特异性免疫。
2、非消除性免疫(non- sterilizing immunity)
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类型。寄生虫感染常常引起宿主对重复感染产生获得性免疫,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消除,而是维持在低水平。如用药物消除宿主体内残留的虫体,免疫力随即消失。通常称这种免疫状态为带虫免疫。例如,患双芽巴贝斯的牛痊愈以后,通常仍有少量红细胞内含有虫体,此时对重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如虫体全被消除,免疫力亦随之消失。
3、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
这一点在蠕虫感染中比较常见,一般宿主对消化道内的蠕虫的免疫反应很有限,
很难有效地消除虫体。如,肠道内的猪蛔虫,大小都有,表明对再度感染无免疫力。另外,一些寄生在细胞甚至免疫细胞内的虫体(如利什曼原虫、弓形虫等)也能有效的逃避宿主的免疫消除。
三、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
寄生虫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已完成了对宿主及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获得了某种(某些)自我保护的独特功能。这种独特功能就表现在寄生虫能够在可致命的免疫攻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寄生虫免疫逃避。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并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在宿主体发育、繁殖和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已确认的逃避机理包括:
(一)解剖或组织位置的隔离
有些寄生虫在长期衍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亲组织或细胞性,利用宿主的某些部位保护自己。如免疫局限位点寄生虫,胎儿、眼组织、小脑组织、睾丸、胸腺等通过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离,不存在免疫反应,被称为免疫局限位点。寄生在这些部位的寄生虫通常不受免疫作用。例如:寄生在小白鼠脑部的弓首蛔虫的幼虫;寄生在人眼中的丝虫;寄生在胎儿中的弓形虫等。
(二)虫体抗原性的改变
1、寄生虫抗原的阶段性变化:寄生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特异性
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