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年6月第25卷第6期·729·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比较带蒂筋膜瓣包裹接种自体红骨髓的组织工程骨
修复骨缺损时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
杨新明 1 张磊 2 孟宪勇 1 王耀一 3 石蔚 1 杜雅坤 4 胡振顺 3 阴彦林 1
【摘 要】 目的 比较带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时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的作用,为临床修
复骨缺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兔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及含重组人 BMP-2 的骨诱导
活性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将 4 ~ 5 月龄新西兰大白兔 60 只(体重 ~ kg),随机分为 A、B、C 3 组,A 组 16 只,B、
C 组各 22 只。制备长 cm 的右尺骨长段骨- 骨膜完全缺损模型,A 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B、C 组在骨缺损邻
近处制备一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后植入骨缺损,B 组将筋膜瓣蒂部切断形成游离筋膜瓣,C 组为带蒂筋膜瓣。术后 4、8、
12、16 周,每组随机取 4 只实验动物,取骨缺损区组织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8、12、16 周 B、C
组各另取 2 只实验动物行腋动脉墨汁灌注观察。 结果 大体观察示,术后 4、8 周 A 组有纤维结缔组织形成,B、C 组筋
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其中 B 组有软骨样组织形成,C 组有新生骨形成;12、16 周 A 组骨痂形成少,B 组新生骨
较多,C 组骨干形成。组织学观察示,术后 4、8 周 A、B 组新生血管和骨小梁极少,C 组血管丰富且成熟骨小梁及软骨组
织形成;12、16 周 A 组新生血管及骨小梁仍较少,B 组血管数量较多且成熟骨小梁显著增加,髓腔结构形成但闭阻;C 组
血管数量减少,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 组各时间点 CD105、CD34、Ⅷ因子表达均高于 A、
B 组。骨形态计量分析显示,术后各时间点 C 组新生骨小梁体积明显大于 A、B 组(P < );A、B 组间除 4 周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外,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血管图像分析显示术后各时间点 C 组骨修复区内
血管再生面积比值明显大于 A、B 组(P < )。墨汁灌注检查示,各时间点 B 组成骨区为稀疏的墨染区;C 组成骨区墨
染数量多且较密集,8 周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 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 ARBM 的组织工程骨,早期以促血管
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后期血管化成骨作用逐渐消失,以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
【关键词】骨缺损修复带蒂筋膜瓣组织工程骨促血管化成骨膜诱导性骨再生兔
COMPARISON OF EFFECT BETWEEN VASCULARIZATION OSTEOGENESIS AND MEMBRANE GUIDED
OSTEOGENESIS IN BONE REPAIR BY TISSUE ENGINEERED BONE WITH PEDICLED FASCIAL FLAP
1 2 1 3
PACKING AUTOLOGOUS RE
比较带蒂筋膜瓣包裹接种自体红骨髓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时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