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 】是由【mi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
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观看一本好书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在写读后感时怎样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
吴琴琴
在接触此书前,个人认为哲学那是高大上的神物,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说起接触此书源于一次百度阅读的推荐,大概意思是说:此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也是一本人生必读的书目,同时还是一本在百度上免费的书籍。"有趣"、"必读"、"免费"这几个关键字吸引了我。读了此书以后,内心非常喜悦。喜悦对于人生、对于哲学、对于世界、对于哲学家们似乎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名垂青史的家伙们
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的名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马丁路德、腓力二世、保罗、威廉、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牛顿、休谟、康德、伽利略、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达尔文、高斯、爱因斯坦、罗素、维特根斯坦、波普尔等。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那么多的伟大人物,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他能介绍的过来?可
二、哲学家们的理性之路
他将全书分为上篇:理性的崛起和下篇:理性的损落。
三、人生的意义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你会不会突然想人生短暂,未来等待我们的只有虚无与死亡;有时当你体验一次纵欲之后,会不会觉得人生就算再有钱再成功,欲望满足后剩下也只有痛苦和空虚;有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的平庸与无聊,有一种的强烈的欲望想要摆脱平庸;有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正陷入生活的泥泞当中,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役,永远没有出口。当你遇到这些问题时,你可能需要追问人生的意义。而
可能有人还会问,我还是对人生的意义很迷茫。不要着急,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无限的遐想和乐趣,还带给我智慧与力量。看来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聆听他的研修,汲取他思想的火花,最后丰富我的灵魂,激荡我的心灵。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_1300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300字
史是什么?
大部头,长篇章,枯燥乏味,一本正经……
所以读史对我来说也是闻声色变,看到带这个字的书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偏偏不巧,碰到这本书,号称史上最严谨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最严谨我肯定不信,怎么能有独断论的观点呢,但最不严肃我倒要看看它是否当之无愧。
哲学是什么?
我还算是个喜欢深思的人。哲学在脑海中曾是一个很高深的词儿,上初中的时候姐姐给我买了一本书:《苏菲的世界》,迄今为止应该都算不错的一本西方哲学启蒙书。话说初中时候的我还是很喜欢读书的,但是这本书愣是没有读下去。
等到高中学习政治,什么唯物唯心、形而上学、辩证法,学的成绩都很好,但都没有给我太多的兴趣,只是自己对待世界的认识加深了很多。从那以后也就和哲学书说拜拜了。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室友在看一些西方哲学,现在想想那是读这些书最合适的时候吧,但那时候不知道天天都在蹉跎什么,图书馆去了不少,书看的不多。
上学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都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看待很多事物都怀着不可知论的观点,对于辩论什么的没了兴趣,认为他们都是在为了一个刻意的目的,片面的编织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但是对于怀疑论、休谟、笛卡尔却一无所知。
扯远了,说回本书,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45章,从哲学在希腊的起源讲起一直到当代普遍认同的哲学观。生动有趣的语言,在很多哲学名人八卦趣事的缝隙中介绍了不同哲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你仿佛是在跟着苏格拉底在街头问别人难题,看着牛顿欺负莱布尼茨、看着罗素换一个个女朋友,看着加缪和萨特反目成仇……看哲学圈千百年涌动思潮,品哲学家最狗血八卦趣事,简直让你欲罢不能。
我们今天似乎不太有人认真去思考生活的意义,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大家每天忙碌上班挣钱,上有老下有小,哪让你想这些没用的,但是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总有厌倦的时候,总有质疑当下生活的意义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是如何安慰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这样忙碌又匆匆的活着。
过去的形而上学家们,在相信自己发现了真理后,都认为人生是有目的的。比如宗教信徒认为,在教义的指导下生活就是人生目的;叔本华认为,对抗生命意志是人生目的;尼采认为,努力当超人是人生目的;黑格尔更是认为整个历史都是有目的的,个人的人生目的是去努力实现历史的目的。这世上没有终极真理,那就没有什么必须无条件为之奋斗的目的,那么,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人来到这个世上也不具备什么特别的目的。萨特就说,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也就是说,稀里糊涂,没有任何理由,人类和世界就这么存在了。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
当你不再问自己活着的意义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埋身于生活。而用心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市井,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脱俗都是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意义。
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_1000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00字
本书梳理了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史。
苏格拉底。怀疑是真理之光。
基督教与欧洲皇室的相爱相杀
新教与天主教的差异。马丁路德
基督教迫害异端导致的中世纪哲学家被迫害
理性主义:用公理演绎推断世界
经验主义:用归纳总结世界
牛顿的惊为天人促进了机械论和决定论的虚假繁荣
休谟大人用怀疑论干掉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因为理性主义独断而因果律与自由意志矛盾。虚无主义导致世界不可知令人崩溃
康德用物自体和先天认识形式解决了休谟的问题。153cm的哲学巨人。高级宅男
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形而上学的巅峰。辩证唯物主义是其分支
叔本华:生命意志。终于开始分析人的欲望了。接地气
尼采:权力意志。强调竞争。胜者为王。与现实更近了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先驱。“越是生活痛苦的人越关心个人幸福”。指出自由意志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达尔文:进化论肯定了叔本华和尼采。进一步缩减了上帝的权力范围
罗素:老色鬼有abcdefghijk个情人。。活了98岁。“支持人生的三种感情。爱情。知识。苦难的同情”
维特根斯坦:哲学史上最最高富帅天才。逻辑实证主义干掉了哲学用理性解释世界的可能。罗素的学生
实用主义:最最接地气的哲学。简直就是世俗的标准。来自美国
波普尔:可证伪的才是好理论。不可证伪的都是废话。科学是用理性主义为基础。以实用主义为原则挑选出的可证伪的理论。科学是好理论。还用你说。。
萨特与加缪: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自由越大责任越大。尼采说上帝已死。精神危机开始。加缪说人生的意义在山顶。但是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咋推都到不了顶。需要虚假的目标哄骗自己。哄骗了就开心了。
最终的结论:是经过这几千年众多绝顶聪明的天才的前仆后继。得出绝对真理不存在。形而上学不可能有结果的结论。。虽然很悲观虚无。也算了却我一桩心事。。我这破脑袋也就不用去瞎想了。
每当觉得生活无聊的时候。要一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三者皆否。。那还不好好努力~
尼采的超人目标+实用主义才是王道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_1800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800字
哲学从一开始,只是因为好奇,只是因为怀疑。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能成为哲学家的人们,是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的胡思乱想,开启了这门伟大的学问。看第一遍的时候只是娱乐学习初涉哲学,后来发现整本书的逻辑和条理特别完整,适合做导图以便记住知识点。所以就第二遍又梳理了一下,不过应该不全的。。当作笔记打卡好啦。
苏格拉底:永远质问,有怀疑一切的精神。柏拉图:马其顿人,开创柏拉图学院。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的老师,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马其顿王子,重视希腊文化保罗:拥有罗马公民身份的犹太人,因其传教,基督教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经院的哲学家,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论证“君权神圣”说。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二元论。发明解析几何,数学派哲学家。斯宾诺莎:《伦理学》休谟:英国人,经验主义者。“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所有的知识要经过人类心灵的加工,才能被人类认识。康德认为,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认识世界,人类看到的只是世界的表象。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巅峰;《精神现象学》,“绝对精神”:宇宙本质是精神,一种理性精神;遵从“矛盾律”,世界到处是矛盾,矛盾是世界的本质;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自发的,抑制不住的。叔本华: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康德的继承者,悲观主义,学说: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只有一个,叫做“生命意志”。庸俗地说就是,我们以为自己生活,恋爱,结婚,工作是根据我们的理性选择的。而叔本华认为,真正驱动你的都是种种欲望:生殖的欲望,征服的欲望,等等。尼采:继承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提出“权力意志”: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他认为不应该像叔本华宣扬的那样避免痛苦,而是承认痛苦,迎战痛苦。尼采说第二种道德,叫作贵族道德。这种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鄙视软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它代表生命积极的一面。尼采和叔本华有一个共同之处:鄙视女性。克尔凯郭尔:讨厌黑格尔的人,和叔本华一个时代,比尼采大一辈。休谟:经验主义者,挑战机械论和决定论,挑战整个科学体系。名言: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他认为人类感觉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我们叫作“表象”。康德认为,我们这个先天认识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一共十二个先天范畴),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康德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就又恢复威力了。
分享几个值得记住的段落
当强者对弱者使用暴力的时候,正说明强者没有别的招数可用了,也就说明他离失败不远了。新教是靠着路德一篇篇雄辩的文字,从天主教的火刑架下顽强成长起来的。但加尔文和他的继承者们却在日内瓦竖起了更多的火刑架。他们烧天主教徒,烧异端分子,烧跟他神学观点不一致的人,烧所有具备苏格拉底式怀疑精神的人。在归纳法里,最重要的是实验数据,是观测结果,它们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证据。这些东西可以用一个词来统称:经验。1727年牛顿逝世后,被安葬在英国最高级别、埋葬众多英国国王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英国给他举行的是国葬,送葬队伍绵延好几英里,为他抬棺材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我们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尼采却反对平等。他认为平等主义者本质是嫉妒成性,看到别人有什么,他们就也想要什么。理性不可能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终极真理”“终极真理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大问题。硬要回答,答案一定是独断论的,或者在推理上有错误。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如果死亡确实是意识的永远终结,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切探索世界的机会。我们甚至可以感性地说,那就意味着我们自愿放弃了这世界给我们最大的恩赐,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这个道理体现在生活中就相当于,人小的时候要问“人为什么活着”,长大了就不问了,不一定是因为知道答案了,而是因为某些原因让他觉得不再需要问这个问题了。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n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