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疫苗
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12级生物工程杨申雨 20120702039
摘要:狂犬病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由狂犬病痛毒(Rabies Vi—rus,RV)引起,病毒粒子聚集形成胞浆内包含体,只在神经细胞胞浆和蒲肯野氏细胞里存在。RV可分成4个血清型和2个尚待定型的病毒株。随着RV血清型变异,目前人用和动物用狂犬病疫苗毒株已不能提供针对所有种类RV的有效保护,为了对狂犬病及其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该文主要对RV病原以及狂犬病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发现过程、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接种对象、生产工艺、趋势展望
一,目前,用于人和动物狂犬病预防主要使用的是常规疫苗,常规疫苗尽管安全有效,但存在一些缺点。随着分子病毒学和疫苗学的发展,研制安全、有效、经济、使用方便的狂犬病新型疫苗已成为当前开发的活跃领域。目前已经和正在研制开发的狂犬病新型疫苗主要有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DNA疫苗、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抗独特型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等。下面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可以分为化学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狂犬病化学亚单位疫苗是从全病毒中提取病毒糖蛋白成分,Perrin P等[73通过正辛基一
pD吡喃葡萄苷裂解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然后将糖蛋白嵌入脂质体,形成具有40 nm~70 nm长的向外突起的颗粒状免疫体,接种动物后可诱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能够保护
动物对街毒的攻击。若将G蛋白包在脂质体内而不是嵌在表面,其免疫作用并无明显提高。用皂甙与G蛋白制备成免疫刺激复合物,不仅较氢氧化铝制成的G蛋白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好,而且安全并能诱导细胞免疫。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从完整病毒粒子中获取病毒的有效成份制备亚单位疫苗,抗原量有限,成本高,且提取困难,提取过程可能会破坏糖蛋白本身的空间构象而达不到预期免疫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可将分离得到糖蛋白经溴化氢裂解,产生Crl、Cr2?Cr7等7个片段,其中有3个片段可以产生中和抗体,这种疫苗称之为多肽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多肽疫苗,都是病毒颗粒上的一部分,都不含有病毒的基因成分,因此非常安全,但是它们的免疫原性较低,需要与佐剂或载体偶连应用[8]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方面,Lafon等从CVS株克隆糖蛋白基因,切除糖蛋白cDNA的信号肽序列,经质粒pBR322转化大肠埃希菌形成菌落库。设计了不同长度糖蛋白的编码序列并构建了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后表达出多种蛋白。这些基因工程多肽虽然都不同程度与天然糖蛋白抗血清发生反应,但结合抗糖蛋白抗体的能力仅为糖蛋白的2%~3%,且免疫原性差。Lathe等用噬菌体M13作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了狂犬病病毒的G蛋白抗原,此后又有许多人通过改造表达载体和大肠埃希菌的表达特性来表达狂犬病糖蛋白或膜外区或主要的抗原表位,但获得的免疫结果很差。试验证明G蛋白在大肠埃希中以变性形式存在,G蛋白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严格依赖于完整的二级和三级结构。
Klepfer S R等将SAD株全长GP基因亚克隆带进启动子的酵母表达质粒,利用酵母表达系统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利用酵母表达系统,表达的糖蛋白量很大,也能进行糖基化修饰,但糖基化位置和糖基化的类型会与天然蛋白存在差异,而影响其免疫原性,因
狂犬疫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