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doc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必然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事情。面对意外,既无需害怕逃避,也不可等闲视之,而应该采用正确态度――珍惜它,研究它,努力练就“点石成金”的本领,将意外生成这些“资源因素”提炼开发,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珍贵资源”,为己所用。风平浪静,既造就不出优秀的水手,也不能满足蛟龙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上的波浪(意外事情的生成),恰恰是教师和学生难得的机遇。下面谈谈笔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三点策略。
意外疑问,优化目标结构
课堂上出乎教师意料的疑问,无论在教师心中其价值高低与否,都应得到肯定,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问热情。因为培养学生爱提问、善思考的品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结构不应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应该丰富起来,成为综合的、动态的。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董琦教授所指: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的目标,还要注意泛学科目标,即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促学生发展。
笔者在一次评卷时,让学生围绕“孩子们都不去理睬,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这一句话来体会海滩上贝壳之多。然而,有位学生却提出一个精灵古怪的问题:“老师,作者不是贝壳,怎么知道它躺在那里就会寂寞呢?难道被孩子们拿走,离开众多的小伙伴,就不寂寞了?
”乍一听,问题幼稚可笑,可细一想,这正是他换位体验的独特感受。于是,我在肯定他的同时,及时调整原来的目标结构。即在原来理解贝壳的基础上,以“寂寞”一词为突破口,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鉴赏体味能力增加为一个重要训练目标。通过想象和多角度的情感体验,换位想象贝壳的内心,丰富“寂寞”的内涵,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阅读理解的能力,并把激活学生的童真童趣和表达的热情作为这个环节的目标。一个巧妙的转化,使课堂生成了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事实上,学生的提问,就如同一颗颗贝壳,各有其形态,各有其风采,目光敏锐,开掘得力,还能发现有些贝壳中包含着悦目的珍珠。无论学生提出的是怎样的问题,即便是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教师倘若加以巧妙处理,都可以将其化为有效的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甚至有意外收获,促进深化理解、活跃课堂、增进情感、激活思维、增强自信、学会合作、激发探究热情、形成良好习惯等多元目标的发展和达成。
意外言?,建构学台
面对学生的“灵光闪现”,教师要做的是导,而不是堵。打开学生的言路,允许自由表达,特别是当学生出现了教师始料不及的意外言论时,教师更应借此东风,以此言论为其搭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身学台的建构者。
笔者在一节语文课上播放课件,内容要表现的是《雨》中“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可是课件在播放时却出了问题――
怎么点击,雨点也不下落。学生们忍不住笑了起来。有个学生随口说了一句:“这是什么雨呀,线都断了!”笔者听后立即叹了口气,说:“是啊,这是什么雨呀!线都断了。这线该不该断呢?”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便展开有趣的讨论:有的说线不该连上,因为本身就是“断了线的珠子”;有的说该连上,因为课文说了雨水“连成了一条线”;有的说这是一个过程,应该先断断续续,再连成直线,这也正是雨从小到大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电脑现在表现不出来了,我们可以怎么办呢?”笔者这一

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