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洵简介苏洵古诗词作品古诗大全.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苏洵简介苏洵古诗词作品古诗大全 】是由【泰山小桥流水】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苏洵简介苏洵古诗词作品古诗大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苏洵简介_苏洵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眉隐士)。北宋文学家,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
修、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
散文,尤擅政论,谈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
苏洵代表作品:
《六国论》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洵。其古诗全文以下:
【原文】
六国幻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幻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可以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以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波折,以有尺寸之地。后辈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天割十城,而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祖先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何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难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
1
故燕虽小国此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可以,良将犹在,则输赢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消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割地贿赂秦
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损失了,这是消亡的原由。有人说:“六国接踵消亡,全都是因为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消亡。因为他们失掉了强有力的外助,不可以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获得土地以外(还获取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取城镇,大的就获取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获取的土地与战胜而获取的土地比较,实质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掉的土地与战败所失掉的土地比较,实质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念,诸侯最大的祸害,自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历尽艰险,因此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后辈们对待它却很
2
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扔掉小草相同。今日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而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周围边疆,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念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入侵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消亡的地步,按理原来应当这样。祖先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未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跟着五国消亡,为何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消亡以后,齐国也就不可以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开初有远大的谋略,可以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固然是个小国,却消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挡的成效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遗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致使消亡的祸害。赵国以前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此后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戮,国都邯郸就变为秦国的一个郡,惋惜它用兵抵挡却没能坚持究竟啊。何况燕赵正处在其余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方法的事啊。假如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靠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简单估计呢。
唉!假如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赐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情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材,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忧秦
3
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每天减少,月月割让,以致于走向消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仇家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权利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消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心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洵。其古诗全文以下:
【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而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改日将有所不可以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忌惮,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以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以测,严则不可以犯,故士皆委己而听从,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此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此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
4
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此后可以举兵,知势此后可以加兵,知节此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而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何如?”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此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翻译】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第一修养心性。一定做到泰山在眼前倒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旁奔突而不眨眼睛,而后才可以控制利害要素,才可以对付仇家。
军事崇尚正义。假如不切合正义,即使有益可图也不要行动。并不是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此后将有不可以对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可以激怒士气,用正义激怒士气,就可以投入全部战斗。
5
作战的措施大体是:当战争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要存储财力;当战
争马上发生的时候,要培育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
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获成功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当心慎重地设
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疆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忌惮,放心
耕种,这就是存储财力的做法/a/uxunhtm。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问战
士,让他们得意洋洋,养精蓄锐,这就是培育战斗力的做法。获得小
的成功,要使战士感觉更加紧急;遇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获取更大
的激励,这就是培育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整实现
自己的欲念,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存储着怒气,
心中怀有欲念却不可以完整实现。怒气没有除掉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
望没有完整实现就将连续追求,所以即使兼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
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懒惰的原由。假如不
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获胜后就不可以连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慧而严格,战士要愚笨。聪慧就不可以展望,严格就不可以
冲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己完整交出来遵从命令,怎么能不愚笨呢?唯其战士愚笨,而后才能跟他们一道奋不顾身。
大凡出动军队,要认识敌方的君主,认识敌方的将领,而后才可以在危险的地方出兵。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路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索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幽谷,假如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原来就对刘禅慢待,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所以,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尝试仇家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仇家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
6
行动目标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理解道理而后可以出兵,认识形势而后可以增兵,懂得克制而后可以用兵。理解道理就不会信服,认识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克制就不会窘况。见了小利益不胆大妄为,碰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屈辱我的本事,而后才可以对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擅长蓄养本事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优点和弊端,无论敌我都这样。请问:我方的优点,我取出来运用,仇家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弊端,我隐蔽起来,仇家却全力与我抗衡,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弊端,我故意显现出来,使仇家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优点,我暗中隐蔽起来,使仇家慢待而陷人骗局。这就是灵巧运用自己的优点和弊端的方法。
擅长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忌惮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忌惮,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惋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必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呼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碰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貌变色连连退后,这是人情世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迫近;假如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孩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擅长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牢固自己;可以利用各种条件来牢固自己,那就威力无量了。
《谏论》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洵。其古诗全文以下:
7
原文: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否则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可以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否则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而,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翻译:
此刻有三个人:一个英勇,一个一半英勇一半胆怯,一个胆怯。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幽谷边,而且告诉他们说:“可以跳起超越这幽谷的,就是勇者;不可以超越的就是胆怯。”那个英勇的人以胆怯为耻,必定会越过幽谷;那一半英勇一半胆怯的人和胆怯的人就不可以。又告诉他们说:“可以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可以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英勇一半胆怯的人追赶金钱利益,也必定能跳过去;那个胆怯的人还是不可以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狠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胆怯的人还不等他人告诉他就马上跳起,像走广阔平坦大道相同越过了幽谷。那么,人难道有英勇、胆怯的区分吗?要点是因形势驱遣他们罢了。
《九日和韩魏公》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洵。其古诗全文以下: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8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本源网络整理,仅供参照
9

苏洵简介苏洵古诗词作品古诗大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