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学之道》导读
《回归大学之道》可能不太好懂,所以我把主要论点列出,希望能加深理解。
在第一章《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中,作者首先对美国本科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然后又从历史的角度再次谈到了对大学的批评:对本科教育缺乏清晰认识,没有阻止知识不断分化的趋势,牺牲博雅教育迎合职业主义,重科研而轻教学,本科教育的质量不复曾经的辉煌。作者指出,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说法缺乏历史依据,但是,要说教学质量提高了也是无法获知明确信息的,甚至不可能达成共识,因为本科教育的现状是难以量化、难以评价的。而为了评判大学的成败得失,思路之一是先去考察大学教授的行为,因为他们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及方向。于是就有了本书的第二章。
在第二章《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中,作者指出,对大学教师的批评,如承担了过多的科研和校外咨询任务,以至于忽视教学和学生,过于简单化。问题在于,无论教师还是院长、校长,都确实没有感到必须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教育方法的压力,也没有体会到应该尽可能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性。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及学术领袖们拥有了相当的自由,得以随心所欲地塑造本科教育、选择讲授内容,于是至少暴露出六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大学存在不同认识,如对知识功能的不同认识、不同态度:文理教授赞同娴熟的写作、清晰的思维、流利的外语,而学者认为掌握复杂的知识体系、攻克难题更具挑战性,学生认为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质成就。
第二个问题是缺乏合作。教授及其院系长久以来各自为战,学校在讨论课程设置问题时,并不是为了制定有利于学生的课程规定,而是为了在“各自为战”的学者之间寻求平衡,从而教授和院系之间缺乏合作,导致的效果是“整体小于部分之和”,使学生失去一些宝贵的学习机会。
第三个问题是忽视教育目的。由于对教育目的缺乏深入思考,教师们在探讨课程改革时就会忽视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对本科教育的重要目的视而不见;讨论教育目的时走过场以致产生广泛的消极影响,如评估时不可能恰当地评价课程内容,改革本科教育时很难作出合理的决策,无法有效地评估课程要求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评价学生的方式是否合理;虽然在理论上认同教育目标,但是否有足够的课时实现目标却无人考虑;教师们一方面同意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却不愿意亲自讲授其中的必需课程。
第四个问题是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却没有改善通识课程的质量。同时,很少认真考察专业课程,很少组织各院系教师从学校层面对专业教育作整体评估,也不关注自由选修课。
第五个问题是重视增加课程而忽视教学方法,因为前者容易而后者困难。这导致一方面大学的课程数目在不断增长,但另一方面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却并未显著增加。同时,教师对教育研究领域的成果视而不见。
第六个问题是是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多数评估只关注教师参与的活动,然而当被问到大学期间真正有收获的关键事件时,学生更多提及的是课外的某次活动。因为课内和课外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如果不考虑课外活动,一些课程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对常见的批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针对本科教育的广为流传的批评意见,大多偏离了真正重要的教育主题——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怎样设置专业课程、怎样让道德发展与公民教育恢复应有的地位等,并提出有一种能更好地评价大学的方法:在评价前首先明确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就切入了本书的主题:回归大学之道。
在第三章《大学教育的目标》中,作者首先指出,要对本科教育问题展开有效讨论,必须厘清大学希望大学达到怎样的目标,即大学应该让学生通过四年学习收获什么。然后经过论述,得出自己的观点:制订单一的、“统领全局”的大学目标,或者把大学目标局限于智力发展领域,都无法涵盖本科生活的全貌,因此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经过严格选择,作者确定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八个目标: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接下来,作者以六章的篇幅针对这八个目标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在第四章《学会思考》中,作者首先指出,美国课程改革委员会一直强调:学生应当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同时还应该注意表达的风格和优雅。而且针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也最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接下来,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学会表达:一是写作,二是口头表达。在写作方面,作者指出,没有其他如何一门课程像
“英语写作”这样,占用了本科生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方面,各大学的成就却乏善可陈。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大家都认为重要,但资深教授和有水平的教师却不愿意亲自上课,只好让兼职助教从事这项“费时又低薪”的工作,从而形成了教师频繁换岗、缺乏教学动力、学生人数变化、资源普遍不足的状况。那么应该如何改进写作课呢?作者认为,合理的方
回归大学之道导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