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于缝纫机的压脚的制作方法 】是由【421989820】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用于缝纫机的压脚的制作方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用于缝纫机的压脚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用于缝纫机的压脚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缝纫机的压脚,所述压脚按压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以限制加工材料意外地移动。
背景技术:
如图32所示,已知的用于缝纫机的压脚60包括具有平坦表面的底面61、前压脚部64和后压脚部67。针接纳孔62形成在底面61的中部。压脚60构造成使底面61可靠地按压加工材料(织物),从而防止加工材料随着缝纫针的竖向移动而一起竖向移动(加工材料的这种竖向运动类似于波状起伏的旗帜,因而称为“飘动”)。比如,如图33所示,在给裤子扦边或缝制袢带的情况下,当通过缝纫机对织物的包括三、九和三折的台阶部10进行缝制时,前压脚部64通过底面61的用作支承点的后端部63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进一步地,由于旋转销4布置成靠近后端部63,所以当前压脚部64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时,旋转销4同时向上移动。所以,如图34和35所示,台阶部10的最厚部靠近旋转销4进给,随后经过旋转销4,即压脚60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以及从该台阶部10上移下来。当台阶部10的最厚部靠近旋转销4进给时,加工材料可能会因为压脚杆压力而沿着与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而被迫向后移动,而且可能会因为旋转销
4的突然向上移动而不能适当进给。进一步地,如图33所示,当前压脚部64接触到台阶部10时,由台阶部10的上边角、台阶部10的下端66和后压脚部67形成了大致三角形的空间68。在该状况下,压脚60无法可靠地按压空间68中的加工材料。因此,当缝纫针6贯穿加工材料中时,由于压脚60无法可靠地按压加工材料,所以不能均勻地形成线环。结果,会发生诸如跳线等缝纫缺陷。这些缝纫缺陷会以相似的方式出现在压脚60从台阶部10向下移动的情况中(见图35)。JP1991_65570U(下文中称为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已知压脚包括通过旋转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压脚保持件下端的压脚板。凹入部形成在压脚板的底面的侧面,从而定位在旋转轴的大致正下方。进一步地,JP1996_141251A(下文中称为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用于缝纫机的压脚包括沿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布置的前压脚和后压脚。前压脚和后压脚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压脚臂。第一螺旋弹簧布置在前压脚与后压脚之间,第二螺旋弹簧布置在后压脚与压脚臂之间。当前压脚沿着远离床面的方向旋转时,第一螺旋弹簧向后压脚施加偏置力,从而使得前压脚靠近床面移动。此外,JP1993_161771A(下文中称为参考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用于缝纫机的织物进给控制装置。织物进给控制装置包括当加工材料的前端或台阶部接近与压脚接触的接触部时,检测加工材料(织物)的台阶部的传感器。当检测到台阶部时,传感器将检测
信号传送至CPU。随后,CPU发出命令以减小压脚的压力;因而,增大了送布牙的水平移动距罔。参考文献1中描述的压脚借助于压脚底面的凹入部而能够轻易地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以及从该台阶部上移下来。然而,当凹入部的沿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的长度较短时,压脚因为其底面的平坦部而难以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当凹入部的沿进给方向的长度较长时,环绕针接纳孔的部分是凹入的。因此,压脚无法防止加工材料颤动。另外,当压脚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以及从该台阶部上移下来时,其无法可靠地压平加工材料且无法防止加工材料颤动。此外,根据参考文献2中描述的、包括有分开的前压脚和后压脚的压脚,当在前压脚从台阶部上移下来的情况下对加工材料进行回针缝(倒退进给)时,前压脚的后端不会再次向上移动至台阶部上,因而导致卷入线头。进一步地,当压脚附接至缝纫机时,前压脚向下倾斜,因而导致用户难以在压脚下进给加工材料。此外,压脚的结构复杂且包括更多的部件,因而增加了压脚的制造成本。另外,根据参考文献3中描述的织物进给控制装置,传感器检测压脚的倾角并将检测信号传送至CPU。因此,CPU处理检测信号并将处理过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压脚压力的致动器以及输出至控制织物进给量的致动器。结果,对进给状态进行调整,从而轻易地进给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织物控制装置包括这种传感器和致动器并因而仅仅应用在非
常昂贵的缝纫机中。因此,织物控制装置无法应用在各种样式的缝纫机中。所以需要一种便宜的用于缝纫机的压脚,其能够防止在加工材料的台阶部出现跳线,能够适当地进给加工材料,以及能够应用在各种样式的缝纫机中。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用于缝纫机的压脚包括主体,所述主体通过旋转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压脚保持件并具有针接纳孔;以及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所述主体,其中,所述限制构件包括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从所述主体的底面向下突出以按压加工材料从而在加工材料的台阶部接触所述压脚时限制加工材料的移动。比如,当台阶部移动至与压脚前部接触的接触位置时,在台阶部与压脚之间(缝纫针向下移动的区域中)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的空间。此时,限制部按压加工材料以限制加工材料的移动。因此,线环得以均勻地形成且防止出现跳线。当压脚向上移动至台阶部上以及从该台阶部上移下来时,限制部的这种作用是有效的。进一步地,压脚由诸如主体(比如,由锌合金的压铸部形成)和包括限制部的限制构件等两种类型的部件形成;因此,能够轻易地提供压脚的材料和制造过程。此外,当压脚应用在缝纫机中时,缝纫机的机体无需专用结构。因此,压脚可以应用于传统的缝纫机并可以随意设置在其上。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限制构件和限制部都由树脂形成以形成单体式构件。因此,所述限制构件能够以低成本制造,而且能够轻易地附接至所述压脚。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所述限制部是借助于弹性力按压加工材料的弹性构件。因此,所述限制部是借助于弹性力按压加工材料的弹性构件,因而弹性偏置所述
限制构件。所以,所述限制构件无需用于使所述限制部从所述压脚的所述主体的所述底面突出的偏置构件(比如,压缩螺旋弹簧)。结果,使所述压脚的部件数目最小化。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至少两个或更多的限制部在所述限制构件上布置成使得所述针接纳孔定位在所述限制部之间。
因此,所述针接纳孔周围的加工材料的移动由所述限制部限定的两条虚线(在三个或更多的限制部的情况下,由所述限制部限定的虚表面)限制;因此,线环得以均勻地形成且抑制出现跳线。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所述限制构件包括补充限制构件,所述补充限制构件定位在所述针接纳孔中并沿着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保持加工材料。因此,防止所述针接纳孔周围的加工材料移动,因而更为有效地形成线环。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其中,所述主体的所述底面具有倾斜部,并且所述倾斜部之间的最深部定位成沿进给方向比所述旋转轴更向后。
因此,比如,在对厚加工材料的台阶部进行缝制的情况下
(在对牛仔裤扦边的情况下),当所述压脚向上移动至所述台阶部上时所述压脚的倾角有所减小,因而减小了将压脚杆的压力传输至加工材料的所述旋转轴的向上移动。进一步地,即使当所述台阶部插入在所述旋转轴的正下方时,所述旋转轴无需向上移动以高于加工材料的所述台阶部的厚度,而且加工材料能够平稳地进给到所述压脚下方。此外,所述压脚的倾角使得所述台阶部沿着所述倾斜部的形状而得到按压。因此,所述底面的比所述旋转轴更向后定位的后部能够轻易地移动至所述台阶部上。所述旋转轴的向上移动是逐渐变化;因而,所述压脚能够轻易地移动至所述台阶部上以及从所述台阶部上移下来。所述倾斜部形成为延伸至所述针接纳孔。因此,在缝制薄加工材料的情况下,薄加工材料的位于针接纳孔周围的部分可能不会由所述压脚的所述主体按压。然而,所述主体与所述限制构件结为一体;因此薄加工材料的环绕所述针接纳孔的部分由所述限制构件按压以抑制出现跳线。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本公开的前述和附加特点和特征将变得更为明显,其中图1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缝纫机的压脚的立体图;图2A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俯视图;图2B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侧视图;图2C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仰视图;图2D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沿图
2A的线2D-2D的剖视图;图3A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有板簧的限制构件的俯视图;图3B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侧视图;图3C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仰视图;图3D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沿图3A的线3D-3D的剖视图;图4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限制构件附接至主体的组装情形的俯视图;图4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组装情形的侧视图;图4C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仰视图;图4D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组装情形的沿图4A的线4D-4D的剖视图;图5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接触的接触位置之前的情形的说明图6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开始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的情形的说明图;图7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前倾斜部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情形的说明图;图8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进一步靠近旋转销进给的情形的说明图;图9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旋转销正下方的情形的说明图;图10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经过旋转销正下方的情形的说明图;图11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的终端部移动至旋转销下方的情形的说明图;图12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后倾斜部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移下来的情形的说明图;图13
是图示压脚的主体的后倾斜部接触到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的情形的说明图;图14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移下来以后的情形的说明图;图15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立体图;图16A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俯视图;图16B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侧视图;图16C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仰视图;图16D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沿图16A的线16D-16D的剖视图;图17A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俯视图;图17B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侧视图;图17C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仰视图;图17D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沿图17A的线17D-17D的剖视图;图18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限制构件附接至主体的组装情形的俯视图;图18B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组装情形的侧视图;图18C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组装情形的仰视图;图18D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沿图18A的线18D-18D的剖视图;图19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接触的接触位置之前的情形的说明图;图20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开始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的情形的说明图;图21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前倾斜部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情形的说明图;图
22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进一步靠近旋转销进给的情形的说明图;图23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旋转销正下方的情形的说明图;图24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经过旋转销正下方的情形的说明图;图25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后倾斜部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移下来的情形的说明图;图26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后倾斜部接触到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的情形的说明图;图27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移下来以后的情形的说明图;图2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所述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型示例,其中补充限制构件附接至限制构件;图29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脚接触的接触位置之前的情形的说明图;图30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脚的前倾斜部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情形的说明图;图31是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后倾斜部接触到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的情形的说明图;图32是已知压脚的立体图;图33是图示已知压脚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时的情形的说明图;图34是图示已知压脚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时的情形的说明图;以及图35是图示已知压脚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移下来时的情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
这里公开的用于缝纫机的压脚1的第一实施方式。在以下描述中,上、下方向是与缝纫针6的移动方向一致的竖向。前、后方向对应于缝纫机中的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附图中的左、右侧分别对应于前向和后向。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1的立体图。压脚1包括主体20、用于限制加工材料竖向运动的限制构件40,和用作限制部(弹性构件)50的两个板簧,所述限制部50附接至限制构件40。加工材料的竖向运动类似于波状起伏的旗帜,因而下文中称为“飘动”。所以,限制构件40可以当作防飘动构件40。图2A是压脚1的主体20的俯视图。图2B是主体20的侧视图。图2C是主体20的仰视图。图2D是沿着图2A的线2D-2D剖开的、主体20的剖视图。将压脚杆弹簧的压脚杆压力传输至主体20的压脚保持件2布置在主体2上(见图5)。压脚保持件2固定至能够竖向移动的压脚杆3(见图5)。压脚1的主体20通过旋转销(旋转轴)4可移动地附接至压脚保持件2。如图2A至2D所示,压脚1的主体20的底面21包括平坦表面22、前倾斜部(倾斜部)23和后倾斜部(倾斜部)24。前倾斜部23与后倾斜部24之间的最深部25定位成比旋转销4更向后。针接纳孔33形成在主体20的大致中部。缝纫针6贯穿针接纳孔33。第一容纳部27和第二容纳部28都布置在底面21。第一容纳部27容纳限制构件40的、与限制构件40的旋转一致的越过部42(见图3),同时第二容纳部28容纳按压针接纳孔
用于缝纫机的压脚的制作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