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铜、金多金属矿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
成矿预测是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适合本地区地质特征的成矿理论和假说,采用合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预测区的成矿远景作出预测评价,指出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检查,不断提高预测水平。
一、成矿预测的重要意义
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的条件下,为了实现矿产勘查的最优决策,不断提高找矿勘查效果,国内外地质工作者普遍重视了成矿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成矿预测已经成为勘查工作不可分割的先行步骤和提高找矿效果的重要途径,是矿产勘查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一个地区的中长期找矿勘查规划和战略靶区的选择尤为重要。
分析成矿条件,研究各种矿化信息,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编制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系列图件,是优选找矿靶区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分析成矿物质运移的时间、空间规律,查明矿化不均匀分布的规律,建立区域成矿模型,划分不同范围级别的成矿单元,作为找矿工作部署的依据,从而可以按照成矿区带部署找矿勘查工作。运用“总体计划勘查”或“构造-成矿带综合研究”,把找矿勘查工作与提高区域地质研究程度结合起来。如墨西哥对斑岩铜钼矿矿床勘查、美国对密苏里铅锌矿勘查,都采用了上述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局部地区和典型矿床的勘查,对发展成矿理论和进一步总结成矿规律起了重要作用。
立足于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树立地质理论研究为找矿勘查服务的思想,可以协调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各个专业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找矿作用。
二、成矿预测理论
成矿预测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区域成矿学、矿床勘探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勘探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学等专业知识的集合,具有极强的探索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一)成矿规律研究是成矿预测的基础
范永香教授(1985)认为成矿规律研究是成矿预测的基础。科学的成矿预测实质上是成矿规律在相似地区的应用和检验,成矿预测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矿规律研究的深化和方法的不断完善。
成矿规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矿化不均匀分布的规律,从而使整个勘查工作部署以客观地质规律为依据,使勘查工作始终要集中在最有希望的地段,即具有最大找矿概率的地段。在最少遗漏矿床(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小找矿远景区的范围。
成矿规律研究主要是基础地质研究和矿床学研究。为了查明矿床形成规律,就要进行成矿分析,查明成矿作用时、空、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分析成矿条件,确定预测准则;研究矿化信息,确定预测标志;编制成矿规律图和预测图,建立成矿模型。
成矿分析的主要内容就是深入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种地质规律。
(1)成矿地质背景分析
包括工作区所在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层岩石、矿化类型及其发育特征、区域地球化学场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等。
(2)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一个地区有无充足的矿质来源是成矿的重要条件之一。基底地层各种元素的丰度与后生成矿关系密切,是重要的初始矿源层,是成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一般认为中基性火山岩基底区是金、钼、铁、汞等矿的重要成矿区,同时还有铅、锌、锰的产出;粉砂-泥质基底区是锑、锡和非石英脉型钨矿的产出区,同时有铜、锰、铅、锌、铁、汞等产出;砂质基底是石英脉型钨矿的产出区。
我国北东部广泛分布于变质岩区的绿岩金矿带,大部分产于变质的中基性火山岩基底背景之上,围岩中金的丰度较地壳中同类岩石高出数十倍,×10-6;×10-6;×10-6。
(3)矿床类型和矿床共生组合规律研究
矿床类型的研究和划分是矿床特征共性的总结,在成矿预测中有重要指导作用。矿床类型划分应以主要成矿作用和不同矿质来源为主要依据。
分析不同矿种和类型之间共生组合或互相排斥的规律,在成矿预测中,可以利用共生矿床之间的成生联系,划分成矿系列,从而可以由此及彼,互为标志,对未知矿床进行预测。以成矿系列理论作指导,可以大大提高预测能力。
在总结成矿规律时,要分析各种地质建造对成矿建造的控制,划分相似地质建造含矿和不含矿的区别,查明含矿建造的具体空间部位,利用地质建造在相似地质背景不同发育阶段上重复出现的规律,指导成矿预测和矿床评价。
(4)成矿时间演化规律研究
一个地区矿床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往往不均匀地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时代,从而可以划分出不同成矿期,而这些成矿期往往与重要的地质构造活动相联系。分析成矿作用的历史演化和发展趋势时,要重视总结成矿作用的继承性、多旋回性、多阶段性和方向性的规律。
例如,各类型金矿床广泛分布于各个地质时代,但主要成矿期是前元古代,约占整个金矿资源储量的60-70%,包括世界广
铜铅锌规范及铜金多金属矿成矿预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