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肝窦毛细血管瘤误诊肝包虫病.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肝窦毛细血管瘤误诊肝包虫病
肝窦毛细血管瘤在CT和核磁共振中显示征象与肝包虫病完全一致,极易误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肝窦毛细血管瘤因有丰富血液供应,可有血流信号征象,肝包虫的囊泡中是不流动的囊液。现应用G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经CT、核磁共振检查后诊断为肝包虫病的1例患者,进行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仔细动态观察囊泡状肿块中是否有血流信号出现,发现该患者囊泡状肿块中有血流信号的征象,因此诊断为肝窦毛细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肝包虫病和肝窦毛细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肝窦毛细血管瘤;肝包虫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肝包虫病在CT和核磁共振均显示有囊泡状肿块并呈现囊中有囊、大囊套小囊特征性改变,在诊断肝包虫病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常常作为诊断肝包虫病的重要指标[1];而肝窦毛细血管瘤在CT和核磁共振均中显示有此征象,与肝包虫病难以鉴别[2]。云南省以前极少发生包虫病,当地医生对包虫病诊断缺乏经验。现报告1例将肝窦毛细血管瘤误诊为肝包虫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囊泡状肿块中是否有血流信号得以纠正,以引起临床重视。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 因恶心、呕吐,右上腹饱胀半月于2002-08-09到县医院门诊就诊, X线片检查发现肝内有一包块阴影,被认为可能是肝脏肿瘤,经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8月12日到上级医院就诊,查体发育正常,体温37℃,脉搏76次/min,呼吸17次/min ,血压110/80mmHg,全身淋
巴结无肿大,肝脾未触及,无黄疸;CT和核磁共振均显示有葡萄状大小不等并有明显漂动感囊泡状阴影,被诊断肝包虫病,遂先后作了ELASA包虫血清抗体、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测定,均为阴性;血常规和肝功均正常。
2 诊断过程
患者,男,农业户口,但长期生活在县城,未从事过农牧活动,也未曾饲养过任何宠物。2002年在县级医院一次偶然的诊疗中,摄X片检查发现肝内组织有一包块阴影,被认为可能是肝脏肿瘤,建议到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检诊。同年8月到上级医院作了CT和核磁共振显示肝脏右叶内有囊泡状肿块并呈现囊中有囊、大囊套小囊特征性改变,极似肝包虫,初步诊断为肝包虫病,随后作包虫血清抗体测定,为阴性。由于CT和核磁共振与血清学结果不一至,又作了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测定,以排除肝癌的可能性,结果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测定均为阴性;根据患者虽为农业户口,但长期生活在县城,未从事过农牧活动,家中也未曾饲养过任何宠物等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包虫血清抗体测定为阴性的实验室资料,认为包虫病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但CT和核磁共振与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测定结果又不好解释,建议作远程会诊,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远程会诊结果:考虑是肝窦毛细血管瘤可能,建议做彩超检查,动态观察囊性肿块内有无血流信号。根据肝窦毛细血管瘤中是具有丰富血液供应,而肝包虫的囊泡中是不流动的囊液这一特点[3],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观察到是否有血液流动的征象,遂对患者进行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发现有血流信号的征象,于是诊断为肝窦毛细血管瘤,而非肝包虫病。肝窦毛细血管瘤对患者健康影响不大,不用手术治疗。时隔近
3年后电话随访患者身体无不适

肝窦毛细血管瘤误诊肝包虫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