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教研室祁素倩
问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背景
全面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制约了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奉献力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外从杜威到布鲁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国内有叶澜、裴娣娜等教授对有效教学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从国内外文献研究来看,发现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国内外研究成果固然有其科学性、先进性,但由于文化、教育背景差异,难以有效地指导我们中国课堂教学;二是国内外研究成果多是文献研究和建议性理论研究,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推广价值不高。有些名校例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等虽然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但是,受地域性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难以形成具有共性的理论与实践。因而,其经验也不能很好的、有效的适应于全国各地区。如何研究出具有共性的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体系,并能在大范围内推广,一直是我们高度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实施新课改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
据了解,当前不少地区好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出现了“穿新靴,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运用旧的教学模式,师生负担依然繁重,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入手,转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关注交往与沟通,构建高效的课堂;以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研究为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构建富有特色的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操作机制。为此,
本课题研究将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研究、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结题报告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