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跟腱断裂(TCD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跟腱断裂(ICD-10编码:)
跟腱断裂是指跟腱连续性中断的一类疾病,多为创伤所致。
二、诊断要点
(一)均有在疾跑或跳跃运动中后跟部的急性受伤病史,病人多在后跟受伤处产生“被棒击感”。
(二)断裂点多在跟腱远端,伤后随即出现疼痛、逐渐肿胀、跛行步态。
(三)在患部扪及皮下凹陷;跟腱的连续性消失;患踝关节主动跖屈疼痛;被动踝关节背屈牵拉小腿疼痛,踝关节抗阻跖屈力弱,捏小腿三头肌试验(Thompson征) 阳性,即屈膝位捏小腿三头肌,患踝跖屈活动范围小于健侧为阳性。
(四)陈旧跟腱断裂病人主述多为有既往运动受伤史伤时症状和上述急性跟腱断裂的症状一致。患处肿疼多已经消失、仍可存在跛行步态,踝跖屈力弱,尤其是下楼梯时患踝行动障碍。同样能在断端扪及皮下凹陷,并在凹陷远近端能扪及皮下硬结,Thompson试验可以呈阳性,也可以呈阴性。
(五)影像学检查及辅助检查:
侧位X线片,彩色超声波和跟腱核磁共振(MRI)等检查有助于确诊对于比较少见的跟腱部分断裂,
MRI检查能提供
明确的诊断依据。
三、鉴别诊断
(一)跖肌腱断裂病史、症状与跟腱断裂相似,但其断裂部位较高,皮下凹陷不明显,捏小腿三头肌试验为阴性,彩色超声波检查多能确诊。
(二)跟骨结节撕脱骨折断裂部位紧靠跟腱止点,侧位跟骨X线片跟骨结节处可见分离的小骨片影像。
四、病理分型
(一)新鲜闭合跟腱断裂断端呈马尾状,并向相反方向蜷曲,断端皮下可扪及凹陷,断端可见出血或淤血,腱围组织和深筋膜水肿,在断裂后的3周内腱围水肿会逐渐加重。
(二)陈旧闭合跟腱断裂断端已经连接瘢痕愈合,较正常跟腱延长并且薄细,张力松弛,癍痕致密,相间着马尾状腱丝,腱围瘢痕愈合并于跟腱粘连,腱围、深筋膜和跟腱之间没有层次。
(三)开放跟腱断裂
伤口出血,肿胀,深筋膜,跟腱离断,断端整齐,呈横形,断端分离,较少蜷曲。
五、证候分类
(一)瘀滞型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致伤。血淤气滞,肿胀、疼痛,筋脉蜷缩、皮下凹陷,行走跛行,捏小腿三头肌试验阳性。典型舌脉象为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涩。
(二)皮破肉损型由直接外力(多为切割)导致跟腱开放受损。查体可见皮肤受损,活动出血,跟腱断裂外露,局部炎症反应。典型舌脉象为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三)气血不足型多由过度训练劳损,中老年人腱组织退变及腱围组织炎变等导致跟腱营养不良,发生退变或钙化,偶遇外力,即发生断裂。典型舌脉象为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六、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只有在患者高龄,存在手术禁忌症,严重内科疾病,对力量或跖屈动作要求不高,感觉较差时采用。其治疗的基础是可通过足的跖屈使断端有足够充分的对合,进而获得跟腱的愈合,恢复功能,但这种治疗方法后期出现跟腱再断裂的概率相对较高,运动员和参加体育运动活跃人群一般不采取此方式。
非手术治疗中,确诊跟腱断裂后需要尽早及时手法理筋续接。患者俯卧,小腿及足踝垫以软枕,保持踝跖屈30度和屈膝40度左右松弛体位,医者用滚法、捏法治疗小腿后部肌肉及跟腱,手法宜轻柔,以不感剧烈疼痛为度,自上而下,反复5-6次,再用揉捏法使肌腹放松,然后双手拇指、食指拿捏住断裂跟腱的远近端对向推挤跟腱数次,完成对卷曲、分离的腱纤维尽可能松解和跟腱断端的续接吻合复位。
患肢随即需用托板或支具外固定于踝跖屈30度,膝屈曲60度位6至8周。
这类损伤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辨证中医药治疗参见下述的围手术期治疗内容。
(二)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运动员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急性跟腱闭合断裂,开放断裂,陈旧断裂需要手术修复治疗。
1、切开缝合手术要点
(1)手术时机、术前准备:急性跟腱闭合断裂,开放断裂均主张早期手术治疗,陈旧断裂属于择期手术。手术前仔细询问病史,积极完善术前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手术禁忌指征,制定相宜的治疗方案;并尽可能对症调整全身情况,使身体能适应实施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强调积极术区皮肤消毒护理准备,预防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高锰酸钾涂擦小腿、踝足部数次。
(2)体位俯卧双下肢伸直,双踝前垫小枕保持膝屈曲、踝关节跖屈位。跟腱缝合时患踝处于和健侧一致的跖屈位以控制缝合修复跟腱的长度。修复缝合完成后和健侧对比了解手术修复跟腱张力和连续性恢复情况。
(3)手术切口选择在小腿后正中线的内侧,可以避免瘢痕以后和鞋摩擦所造成的不适。显露时注意保护腓浅神经和切口下血供,深筋膜下分开切口,皮缘牵拉应轻柔,术中
术野以盐纱保护。
(4)腱围组织需要尽可能好的保护和修补,以减少术后皮肤和跟腱的粘
跟腱断裂诊疗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