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是由【windurst】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中文系
丁进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编写
绪论
教学目的
认识到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意义;
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了解古典文献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难点处理办法
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利用实例说明。
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从某位高年级同学撰写学士学位论文的烦恼谈起。
有一位中文系大四学生,我指导她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初次交谈中,她告诉我她特别喜欢古典诗词,特别是对其中的比兴感兴趣,意思是想研究比兴问题。我于是要她谈谈对于比兴的看法,以了解她到底处在什么水平。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她接触过几篇谈比兴的文章,她关于比兴的认识建立在《文学基本原理》等教科书的解释上,再加上《文心雕龙》的《比兴篇》的一些印象以及对《诗经》风诗的感性体会,这就是她关于比兴的“知识体系”了。作为一个中文系高年级大学生,她掌握了这些知识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要撰写学位论文就不够了。因为比兴问题相当复杂,而且研究成果也特别多,选择这个题目是吃力不讨好的。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比兴问题是中国诗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花点功夫是值得的。
二、展开:
于是我给她提出任务:先了解一下前人关于比兴问题是怎么说的。从哪里下手呢?我告诉她要到工具书阅览室或者古籍部,利用《中国图书综录》查找相关的研究著作被收在哪些丛书里,一些稀见本收藏在哪家图书馆。我还告诉她经典中涉及比兴的有《周礼·春官·大师》篇、《毛诗大序》、《文心雕龙比兴篇》、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经集传》;近人研究比兴代表性成果有章太炎《检论》、郭绍虞《诗六义浅说》,王小盾的《诗六义原始》、笔者的《六诗与六义》等。我要求她先将有关文献阅读一遍,记下心得,然后再撰写写作提纲。
但是不久,该同学打电话说她想换题目。说自己读了一阵书却不知所云。我问她读了哪些书?她告诉我有《诗经译注》、文白对译《周礼》等。我终于明白她的苦恼了!这些书属于通俗读物,虽然有利于古典文化的普及,却少有参考资料价值。她读书第一个问题出在选择版本上。类似《诗经译注》这样的读物,新时期以来出版数十部之多,虽然高亨、陈子展等人的作品很有意义,但都代替不了原始材料。
关于《诗经》的原始材料现在能够见到的有: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竹简本《孔子诗论》,上海书店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名称于2002年出版。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研究《诗经》的著作。
阜阳汉简《诗经》,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于安徽阜阳汉墓中,属于西汉早期《诗经》的本子。可惜由于盗墓贼将竹简当照明的火把燃烧,对原本造成极大的破坏,考古工作者只能从烧成炭状的残片中将少数文字抢救出来。韩自强、胡平生将有关的研究成果在《文物》杂志上公布出来。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诗经》原文。
石经本《诗经》。《诗经》流传到西汉,有多种写本,文字、诗篇次序差别比较大,加上解说各不相同,形成众多的《诗经》流派,其中著名的有齐、鲁、汉、毛四家。上面阜阳汉简《诗经》尚不在这四家之列。为了便于学子学习石经、三体石经……这些石经就是召集工匠将五经原文刻在石碑上,作为标准本供人摹写。但是这些坚固的文献载体还是遭到人为的破坏,战乱导致石碑受损。由于国家政权失去管治能力,士兵、流寇或者不明文化价值的平民有意无意地捣毁石碑,或移作他用,这样,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完整的石碑了。战乱之后,有心人寻觅断碑残字,宋人在这方面很有成就,例如李清照的第一个丈夫赵明诚就是研究这个学问的,这种学问叫
“金石学”。现在有《金石萃编》,收录了这方面的资料,关于《诗经》的残字也有一些。
郑玄的《毛诗笺》。东汉郑玄为四家诗中的《毛诗》作《笺》,《毛诗》的影响盖过了其余三家。到了北宋,三家诗全部亡逸,《毛诗》独行。但是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单独的《毛诗》和《毛诗笺》两种著作,这两部书完整地保存在唐朝孔颖达所作《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将郑玄的《笺》以及自己的《疏》全部编入《毛诗》原文,散在相关的诗篇之下。这样,只要找到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就能看到《毛诗》、《毛诗笺》了。唐人所作《五经正义》被宋人汇编入《十三经注疏》,今天最容易得到的本子是经过清朝人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中华书局根据阮元的本子影印出版了一套,最近中华书局发行了单行本。这个本子依然有少量的错误,但基本上值得信赖。这个本子很好用,里面所收《毛诗》的序、传、笺、疏。《诗经》原文前先列有《序》,然后是《诗经》原文。一般是一章原文后先跟《传》,《传》后是郑玄的《笺》,最后是孔颖达的《疏》,对原诗、《序》、《传》、《笺》作详细的疏通讲解,其间还引用前人观点,而这些人的相关著作大多数已经散佚,因此从资料角度看十分宝贵。
从“《关雎》,后妃之德也”到“是《关雎》之义也”前人称之为“《关雎》序”其中从“故诗有六义”到“是《关雎》之义也”又被称为“诗大序”,三百十一篇每一篇前都有类似于“《关雎》,后妃之德也”的序言,前人称之为“诗小序”。“诗小序”首句是一个判断句,具有明显的类型特征,其时代可能早于后面申说的部分,因此前人又将首句称为“首序”,后面部分称为“续序”。其余“传”之下的文字是《毛诗传》内容;“笺”之下是郑玄《毛诗笺》内容;“疏正义曰”以下是孔颖达《毛诗正义》内容。
《诗大序》虽然只有数百字,却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文献。它提出了诗之“六义”说,却只解释了风、雅、颂三义,赋、比、兴付之阙如。那么上面那位同学如何了解比、兴含义呢?这要参考郑玄的《笺》和孔颖达的《疏》。孔颖达《疏》说: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郑志》:张逸问:“何诗近于比、赋、兴?”答曰:“比、赋、兴,吴札观诗已不歌也,孔子录诗已合风、雅、颂中,难复摘别。”
《毛诗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二卷本1980年版271页
孔颖达明确指出:风、雅、颂是体,赋、比、兴是用。这就是著名的“三体三用”说。但孔颖达在《疏》中引用的另一种今天已经失传的文献《郑志》,里面记载了郑玄对赋、比、兴的看法。根据引文,郑玄心目中的赋、比、兴在从前是可以歌唱的。郑玄在这里谈的是“六诗”与“六义”的差别。因为在《诗大序》提出“六义”之前,还有《周礼》“六诗”问题。那么,赋比兴到底是创作手段还是三种诗歌体裁呢?
由此看来,研究风、赋、比、兴、雅、颂不应当从“六义”入手,而应当回到源头,从“六诗”角度研究它们。一方面承认“六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命题,另一方面不能唯“六义”是从,与之矛盾的就一概否定。这就又涉及到《周礼》六诗问题。前面那位同学读文白对译《周礼》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读物将前人的研究成果都舍弃了。《周礼》比较可靠的原文依然是收在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里的《周礼正义》。《周礼·春官·大师》说:
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如果仅仅凭借这几行文字,我们还是不能了解六诗的比兴到底是什么的。但是在《周礼》中,“六诗”作为一个概念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原文中,这为我们研究这个概念的含义提供了又一个参照。《周礼·春官·瞽矇》职文说:
瞽矇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二卷本1980年版797页中栏
。
瞽矇是盲人歌手,既然他们可以歌唱“六诗”,那么,在《周礼》语境中,“六诗”应当是实实在在的诗歌。这条证据前人没有重视,笔者最先在《“六诗”与“六义”》《“六诗”与“六义”》,《学术月刊》2004年古典文学专号。
一文中提出来。
从“六诗”到“六义”,是一次质变。风、雅、颂虽然没有变,赋、比、兴却发生了突变。其原因笔者另外有研究主要是西周礼乐制度的衰落造成文化传承的断裂。
“六义”说作为中华文学一个主要范畴是怎样形成的的?首先是《诗大序》提出了“六义”说,并且对其中的风、雅、颂作出了解说。至于赋、比、兴,《毛诗传》在解说诗篇中也作了指点。然后是汉代经学家对它们作了总结。收在《十三经注疏》里的《周礼正义》包含郑玄的《周礼注》和唐朝贾公彦的《周礼疏》。郑玄《注》引郑司农意见说:
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二卷本796页上栏
。
这是文献中最早对于比、兴作出正面解释的文献。这个解释显然将比、兴视为创作手段,即“三体三用”中的“用”。郑司农属于东汉前期人物,经学史上称之为“先郑”,以区别于东汉后期的郑玄。他对于比兴学说的贡献在于总结了《毛诗传》的有关思想,第一次用下定义法界定了比、兴。至于“赋”,还是郑玄完成的。他在《周礼注》中说:
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敎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郑司农云:“古而自有风雅颂之名,故延陵季子观乐于鲁时,孔子尚幼,未定诗书而因为之歌邶墉卫,曰是其卫风乎?又为之歌小雅大雅,又为之歌颂。《论语》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时礼乐自诸侯出,颇有谬乱,不正,孔子正之。曰比,曰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至此“六义”说已经完成,孔颖达的“三体三用”只不过作了归类。朱熹的解说只是说得更通俗一点而已。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
了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
过程设计
总结
以上介绍了比、兴问题的来龙去脉。那位同学听完以后觉得有些气馁。我鼓励她这个问题依然有研究价值,依然有发挥的余地,并且给她分析努力的方向。“六诗”中的比、兴由于缺乏资料,研究难度大,目前可以避开。“六义”中的比、兴基本含义古今学者的研究比较深入,因此关于比、兴的基础研究也可以避开。可以着手研究的是比、兴的“接受史”,即比、兴概念的流传和变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兴作为文学范畴进入文学家的视野,一直到今天,比、兴依然活跃在文学评论话语体系中。这样,比、兴接受史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复杂的轨迹。赵霈林
曾仅就兴一个问题写了一本书,只研究了兴的起源。可见比、兴接受史的研究题目依然过大。可以就某一个历史时间段内人们对比、兴的认识进行考察。我建议那位同学最好研究当代比、兴问题,而且时间最好限制在新世纪,因为这一段时间的文献比较好找,也容易阅读。我告诉她,新世纪出版的书籍信息可以查《中载。至于原文,图书馆没有收藏的,可以利用“超星电子图书馆”,该类型电子图书是通过照片形式收录的,页码、文字与原版本图书完全一致,除了中华书局等少数几个出版社以外,大陆绝大部分出版社的书籍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而且通过校园网查阅,不收一分钱。至于期刊论文,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网页上的“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查阅、下载,这是不要钱的。这样,该同学决定撰写“论新世纪比、兴研究”。
以上我的指点主要涉及到文献学问题。我让她去查找《中国图书综录》、《中国图书目录》属于文献学中的目录学问题;我要她阅读《毛诗正义》、《周礼正义》,这属于文献学中的版本学问题;上面提到的竹简、石经、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属于文献学中的文献形态问题。上面提到的郑玄《六义论》、郑司农的《周礼注》、郑小同的《郑志》,属于目录学中的辑佚学问题。关于《周礼》真伪问题属于文献学中的辨伪学……我们开设古典文献学这门课,就是让大家掌握好这些实用知识,培养这些能力,利用好文献,为将来的研究打好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展示《孔子诗论》、《石经诗经》残片、阜阳汉简《诗经》残句等材料(略)。
三、归纳:如何查找古文献资料
现在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最大的麻烦是如何获取资料,如何选择资料和如何阅读资料。现在我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同学们作以下建议:
第一,利用《四库全书》。我们学校有两部《四库全书》,一部放在老校区,一部放在西校区。今年五月,《四库全书》将放到新的图书馆,到时候大家就能见到《四库全书》的真面目了。《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由国家组织编写了一部图书总集,由当时著名学者参加校勘,编写目录,收录了当时所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图书。当然在编写过程中也禁毁了许多统治者认为“有害”的书籍。《四库全书》的成绩大于缺点,一般是可以利用的。我们学校的这两部是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影印本。大陆
现在还有三部珍本《四库全书》,分别藏在北京、杭州和兰州。
第二,利用我校图书馆网站上免费的“超星图书馆”。该电子资源是最近兴起的电子资源中最为成功的。它利用与作者签订互惠协议的形式获取书籍的电子版权,还与出版社方面有协议,除了中华书局等少数出版社外,它都成功地解决了版权问题。该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利用照片形式将原书拍照,因此字迹、页码、内容与原书完全一样。还可以下载,并且有文字识别与图像下载工具。缺点是有些书籍拍照不够清晰;文字识别准确度不高;古籍文字识别难以使用;阅读起来没有纸质书籍舒服。
第三,利用我校图书馆网页《学术期刊网》资源。本校购买的期刊从1999年起,凡是参加中国期刊网中文数据库的期刊上面都能查到,并且可以免费下载。缺点是只从1999年起;尚有一些学术刊物没有进入,例如《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
其它如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电子版等都可以利用。
四、布置练习题
为《关雎序》打上标点符号
五、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
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后两种本小“超星图书馆”均有)
第一讲
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成和发展(上)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古典文献的诞生、形成、编撰、汇集和整理情况;
了解《汉书·艺文志》所收典籍的来龙去脉。
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刘向是如何校书的;采用举例法力求再现刘向校书的过程。
教学方法
采用研究式学习法;利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用时
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文献的基本形态。
教学过程
一、文献的含义和价值
文献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文献也是一个民族不可再生的财富。按照摩尔根《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的观点,是否有文字是判断一个民族是否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这个判断标准有些片面。文字是书写到物质载体上的语言,物质载体能够传递信息,有声语言也能传递信息。直到春秋时期,我们中国人还认为文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章,一是具有丰富知识的老人。这个看法有道理,因为人类在漫长的时间里,曾经依靠口耳相传,将远古的知识一代一代传下来。老年人由于经历的事情多,社会经验丰富,本身就是“当代文化”的载体,加上他们掌握了世代相传的远古传说,被当成“活文献”是有道理的。
二、文献的主要形态
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但是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文献还是殷商中晚期的甲骨卜辞。可以肯定在卜辞之前有文字,因为卜辞文字体系属于相当成熟完备的的文字体系,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卜辞以前的文字?有两种原因:一是文字载体的不朽度,另一个是人们选择文字载体的文化习惯。今天能够看到的最久远的汉字载体是甲骨,我们现在知道。中华古人曾经利用青铜器、石碑、甲骨、竹简、布帛作为文字载体,按照常理,最容易书写的材料不应当是甲骨,而是布帛之类的丝织品,其次是竹简,然后才是甲骨,最麻烦的是青铜器。
在青铜器上写文章,开始于商朝晚期,大盛于西周。为什么直到商代晚期才有青铜器铭文呢?这与书写文化心理有关。在青铜器上书写,要预先做好模子,工艺复杂,很不方便,因此属于日常生活内容的文字一般不必采用青铜器作为载体。在青铜器上书写,目的有两个,一是追求书写内容流传长久,二是炫耀。但青铜器作为文献载体有明显的缺点,除了书写麻烦外,还存在书写篇幅有限、不容易搬运等不利因素。因此青铜器不是书写的首选载体。
在甲骨上刻字只是当时书写领域中一个非常特殊而狭小的部分。虽然被发现的甲骨卜辞数量巨大,书写时间持续很长,但可以肯定,这些只是当时书写活动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只局限于占卜记事,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远不止占卜一项,需要书写的事项更多,因此需要更容易书写的载体。用于青铜器和甲骨书写的书写工具是刀,书写速度不占优势;从仰韶文化彩陶看,当时人已经使用柔软的书写工具。我们可以肯定当时通用书写载体应当是竹简和布帛。
在布帛上书写更加方便,容量更大,而且由于体积小、分量轻,更容易携带和收藏,缺点是比较昂贵,只有王室和富有的贵族用得起。但是由于布帛相对于铜、石、骨、竹更容易腐烂,所以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帛书最早的也只是西汉书写的马王堆帛书。
在竹简上书写也比较容易,缺点是体积比较大,在容量上也不如布帛,携带也不如布帛方便。但是它便宜,材料容易得到,而且不容易损坏,便于普及,因此成为当时人首选的文件载体。可惜竹简也是回腐烂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竹简文献最早也不超过战国中晚期的原因。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经典”二字来看文献的载体。“经”相对于“纬”,是编织时代遗留的词汇。“经”是编织物的主干,别的丝只是填充物而已。传说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结绳记事,有了文字以后,人们是不是有可能将书写的文字一篇篇挂在绳索上以便保持干燥?被挂在绳索上的文字作品一定有保存的价值,按照汉语以部分表示整体的词汇孳乳习惯,人们就用挂绳“经”来指称值得保留的文章了。
“典”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个册字,表示简册,是竹书;下面是案几,即架子,是今天书架的原初形态。竹书放到案几上一是为了保持干燥,二是表示该竹书值得重视。“经”和“典”原来都是表示早期重要的书籍,合起来成为复词,还是表示重要书籍。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