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化
农民工与流入地社群社会融合文化机制研究
口吴成军
【摘要】我国农民工与流入地社群的社会融合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其融合的深度和形态取决于文化推力与拉力
各因子间的角力。从文化层面上看,农民工与流入地社群社会融合具有必然性和多层次性。为促进社会和谐,应加强
主流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工与流入地社群文化交流的制度性机制,增强文化推力,减少文化拉力。
【关键词】农民工流入地社群社会融合文化机制
研究缘起农民工与流入地社群社会融合的文化推力分析
年,联合国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首脑会议把社会融合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生活方式
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领域之一,要求各国采取措施推动社会和为满足这些生活方式所创造万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种种
融合。年,欧盟在关于社会融合的联合报告中对社会融心理和行为。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制度文化、行为文
合作出如下定义:“社会融合是这样一个过程,它确保具有风化及心态文化是文化的非物质形式,它们既是人类需要的对象
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这些又是人类需要的表现形式。在我与正
资源和机会,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享受义的政治诉求,共同的世界观、伦理观,特有的缘文化,以及农
正常的社会福利。”国内有学者认为,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形成的打工文化,共同构成了促进农民工
之间、不同群体之问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实现与流入地社群社会融合的“文化推力”。
程,它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
社会流动,农民工己成为我国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如何增进流入地社群的社会融合。首先,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特
农民工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融合,是一项值得学界殊历史时期社会管理的产物,从人口生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研究的课题。面,城乡居民之间在文化上都是一脉相承和高度依赖的,社会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是社会融合的重要表现,在这的发展和政府公共政策的改革使此二元结构正在发生解组,
一意义上,社会融合表现为三种主要形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渐趋减小。
一是不同国家的某些族群由本国前往他国谋生,如近代其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农民工与流入地社群均
波兰人、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民众前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生活在同一社会制度下,他们理应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以
这些外来族群与当地族群社会融合的程度既受制于其经济和增进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主义应当“结
“智力文化”因素上的差异,也取决于务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状况”,“通过消
工者自身的主体性行动和他们在当地的跨社会建构。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
二是如南非等原来即存在着严重种族对立、具有高度文化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
异质性的同一国家内,不同种族间的社会融合主要受制于是否到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理想,消除城乡差别,增进社会各阶
具有和遵循良好的“共同规范”,不同种族间认同需要、分配公层的福祉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农民工与流入地社群社会融合文化机制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