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通典》是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后有南宋郑樵著《通志》、元马
瑞临著《文献通考》,史称“三通”。清代又以《续通典》、《清通典》、
《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与“三通”合
称“九通”。年商务印书馆又加《清续文献通考》,定名“十通”,以
《通典》为第一种。
《通典》不仅史居诸“通”之首,而且是我国第一部典志体的历史巨著,
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通典》作者杜佑,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生于唐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七年( 年),历经玄宗、
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六朝,终年岁。
杜佑出身于官僚门第,曾祖父、祖父都任过高官。父名希望,玄宗开元
中,曾任交河公主的和亲判官,后历任都督、鸿胪卿太史、太守等职,因有
战功,所以杜佑不经科举考试,而“以荫入仕,补济南郡参军、剡县丞”(《旧
唐书》卷)。他曾随其父故友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韦元甫任从事,
颇得赏识,受到奖掖。先后任过工部郎中、江淮青苗使、抚州刺史、御史中
丞、容管经略史、金部郎中、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户部侍郎、
饶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等职。贞元三年( 年) 岁任尚书左
丞,后调任陕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刑部尚书、检校右仆射。贞元十六年( 年) 岁后任淮南节制检校左仆
射、同平章事,兼徐泗节度使。贞元十九年( 年) 岁,拜检校司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清宫使。后进位检校司徒,兼度支盐铁等使,不久
加封弘文馆大学士。宪宗元和元年( 年) 岁,拜司徒、同平章事,封
岐国公。唐宪宗对他很敬重,“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新
唐书》卷)仅以司徒称之。元和七年十一月薨,“废朝三日,册赠太傅,
谥曰安简。”(《旧唐书》卷)
杜佑为人“平易逊顺,与物不违忤,人皆爱重之。”(《新唐书》卷)
他“资嗜学,虽贵犹夜分读书。”(同上)《旧唐书》本传说得更具体:“佑
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
孜孜不倦。与宾佐谈论,人惮其辩而服其博,设有疑误,亦能质正。”唐宪
宗元和七年的诏书也说他“博闻强学,知历代治革之宜,为政惠人,审群黎
利病之要。”
杜佑精于吏职,深知政治得失,明达财政利弊,且又勤于读书,是一位
政治阅历深广的政治家,财经管理经验丰富的理财家,又是历史知识渊博的
史学家。这正是他编纂《通典》这部巨著的自身前提条件。尤为主要的,当
是他的主观心志。《通典》着手编写,始于代宗大历元年( 年)作淮南
节度使从事期间,至德宗贞元十七年( 年)他自己任淮南节度使之时,
才告竣工,时达年。他一边任职做官,一边累年编撰,费三纪工夫,尽毕
生精力,若无坚定心志,绝难完成这一传世之作。这种矢志不渝、潜心笔耕
的顽强精神,应值得称颂,当为后人所学习。
《通典》作为各种典章制度治革变迁的通史,其历史时间上限,起自黄
帝、唐虞,下限至唐代宗止。全书计二百卷,分列九门,其篇目归纳如下:
(一)《食货典》凡十二卷
《田制》二卷《乡党》一卷
《赋税》三卷《户口、丁中》一卷
《钱币》二卷《漕运、盐铁》一卷
《鬻爵》一卷《轻重》一卷
(二)《选举典》凡六卷
《历代制、考绩》三卷
《杂议论》三卷
(三)《职官典》凡二十二卷
《历代官制、要略》一卷《三公》一卷
《宰相》一卷《尚书》二卷
《御史台》一卷《诸卿》三卷
《武官》二卷《东宫官》一卷
《王侯》一卷《州郡》二卷
《文散官》一卷《俸禄》一卷
《秩品》五卷
(四)《礼典》凡一百卷
《历代沿革:吉、嘉、宾、军、凶五礼》六十五卷
《开元吉、嘉、宾、军、凶五礼》三十五卷
(五)《乐典》凡七卷
《历代沿革》二卷《十二律》一卷
《权量》一卷《歌舞》一卷
《清乐》一卷《议》一卷
(六)《兵典》凡十五卷
《叙兵》一卷《法制》一卷
《料敌制胜》一卷《间谍》一卷
《抚士》一卷《示弱》一卷
《佯败引退取之》一卷《避锐》一卷
《以逸待劳》一卷《行军下营》一卷
《攻其必救》一卷《按地形知胜负》一卷
《围敌勿周》一卷《因机设权》一卷
《敌无固志可取之》一卷
(七)《刑典》凡八卷
《刑制》三卷《杂议》二卷
《肉刑议》一卷《守正》一卷
《宽恕》一卷
(八)《州郡典》凡十四卷
《序目》二卷《古雍州》二卷
《古梁州》二卷《古荆河州》一卷
《古冀州》二卷《古兖州、古青州、古徐州》一卷
《古扬州》二卷《古荆州》一卷
《古南越》一卷
(九)《边防典》凡十六卷
《东夷》二卷《南蛮》
《通典(上)》古典著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