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获奖说课课件.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8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课标要求】
(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单元的课程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党和政府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实现国家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本单元突出的主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依据国情(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及特别行政区制度,属于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范畴。三课标题是这些制度实施的结果,即:加强政治民主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繁荣景象为祖国统一创造了稳定政治、经济环境。这是政府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结果。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会懂得国家统一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可贵,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实现历史教育功能。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材分析
本课一条主线两大主题,主线是如何促进民族团结,主题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基本内容之一,是我国一项基本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是党和政府实行共同发展政策,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繁荣的景象。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这些政策是保证祖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难点: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新制度确立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蕴含经济与政治关系的理论对初中生有难度。
民族区域自治
背景
提出
确立
实行
意义






五四年宪法
祖等
民族团结
地区发展
(蒙、藏、傣典型;西部开发)
互相依存
不可分离
筹建新中国时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材分析
课程地位:“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港澳回归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的交往,既属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尤其“一国两制”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两课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两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理论,是指导思想;港澳回归,两岸交往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结果、应用。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本课内容的基本结构: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的过程,就是党和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与时俱进的变化过程;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
教学设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一国两制”的含义,掌握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探讨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从回顾香港、澳门的过去,了解香港、澳门的现在,展望香港、澳门的未来三方面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体会香港、澳门回归的喜悦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2课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香港的回归。香港是“一国两制”最早得以实现的地区,具有代表性
本课的难点是“一国两制”的含义。
教学方式
历史课堂情感化;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置层次化。
l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获奖说课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ugusiyu
  • 文件大小4.26 MB
  • 时间201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