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酒人生
东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西方:酒神精神
狄奥尼索斯与罗马人信奉的巴克斯是同一位神祗,他是古代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此外,他还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
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全篇主旨是哪一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是它的内核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725)
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
(742)
奸佞当道
赐金放还
(744)
与友畅饮
作《将进酒》
(752)
初入长安
无功而返
(730)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愤激
狂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之处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易逝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7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当然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
悲
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
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
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
“天生我材必有用”,应该用,但没有用,51岁了,期待在哪一方面被用?是不是诗词、文学上?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欢
在诗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不要辜负那杯中之物。这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表象而已。他“得意”过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没得意过,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他就此消沉了吗?没有。于是他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了人生,肯定了自我——因为“我材”所以我“必有用”,是何等的自信!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于此,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是何等豪举。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将进酒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