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茨《文化的解释》读书笔记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一、
格尔兹首先向我们展示了科学领域当中对于新概念的热衷以及对其热情的由高至低变化的一般过程。“我们为了各种目的,在所有方卖弄尝试它,试着将其严格的意义加以可能的延伸,试着概括和加以引申。”人们渴望着这一新的宏大的概念能够解释一切可能的问题、覆盖所有能够想象到的方卖弄,格尔兹对此固然不齿,但他也承认这些概念“它毕竟阐释了什么东西”。他其实是想说,你看,“文化”正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最复杂的整体”,虽具独创力,但“掩盖远远多于揭示”。面对那么多的前进方向,我们必须做出选择,纵使这个选择是狭隘的、不完全的,但却是可证明的,这便是一种进步,至少不再是看似什么都包括了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具体说的境遇。格尔兹选择的是韦伯式的阐释性进路。“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因而认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格尔兹也就放弃了无休止追求面面俱到、解释万事万物的宏大概念,追求的不是一
?N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而是一种具体的意义之网上的某种阐释。
二、
既然文化的分析是为了探寻意义、阐释,那么从何处探寻、怎样探寻,便是格尔兹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人类学这门学科的一种反思和重新定位。所谓“操作主义”对格尔兹和我们的启示在于,倘若你想了解诶一种科学,我们首先要看的不是文本上讲了些什么,而是要看其践行者都做了些什么。其实这也是很好理解的,试想一下,如果有个人类学家来问我们汉民族的什么什么文化或风俗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未必能够讲清楚。由此,格尔兹确立了他的研究对象。他举例说明,比如说我们想知道什么是人类学,那么看看什么是“从事民族志”就可以。对于行为的描述,则引出格尔兹的中心概念“深描”(Thick Description)。格尔兹认为文化分析工作就是“理清意义的结果”,我们应该理解之为“文学批评”而不是“解码”,因为后者的背后似乎仍有某种“唯一的真实”可以探寻,而“文学批评”的背后并没有这种唯一性。之后,所需要做的便是“确定这些意义结构的社会基础和含义”。也就是我们需要明白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而不是单单弄清楚“是”什么。
三、
格尔兹强调文化是acted document ,具有公共性质。格尔兹在这里讲“若将人类行为看成符号行动,关于文化是模式化的行为还是一种心灵的框架或二者混合的问题,也就失去了意义。”?格尔兹引出了那个争议已久的问题:人类学作品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土著人的思维。在这里,格尔兹也特别说明了他的研究方法和那种“从土著出发”的研究方法是有所差别的,但是他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似乎是无果而终…他对音乐的分析也陡然转向科恩的故事,有点难解此处,或许他是想告诉我们要理解一件事,不能单单看它本身所展现的是什么,还要看它背后的东西,这便是深描之处。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格尔兹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他所谓“符号活动的想象宇宙”,也就是一种背景知识。他引用维特根斯坦的那段话,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理解某件事、某种文化,并不是因为我们听不懂他们所说的内容,相反,我们每个字每句话都听的清清楚楚,但就是不明白说了个什么意思。到人类学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