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尿流改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496-01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手术与尿流改道的观察。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回肠膀胱术后进行尿流改道。结果:本组80例手术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10年,最长者10年,2、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69/75)、60%(39/65)、13%(3/23)。
结论:理想的尿流改道应接近于正常的生理排尿,无或很少有上尿路感染,对肾功能及内环境无或仅有轻微影响,手术操作简单,远期效果可靠。
【关键词】膀胱手术,尿流改道,观察。
膀胱腺癌是少见的肿瘤,在尿路肿瘤中,腺癌可以单独发生于膀胱,也可以与其他种类的肿瘤混合发生,例如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或者癌肉瘤,纯膀胱腺癌约占膀胱上皮癌的2%,生物学行为较特殊,有明显的浸润性、弥漫性和转移性,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我院根据这一情况于2001年6月至2011年9月对80例膀胱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进行治疗后疗效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般资料:本组80例,男62例,女18例,全部病例均以血尿就诊,病史平均6个月左右,有膀胱癌手术史7例,全部病例均行膀胱镜检查活检确诊。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伴有尿路刺激症状。所有病人术后均行病理检查,其中高级尿路上皮癌67例,鳞状细胞癌7例,腺癌4例,肉瘤2例。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手术方法:(1)回肠膀胱术(Bricker手术):根治性膀胱全切后,距离回盲部10~15cm处,取一长约20cm的带系膜游离回肠袢。恢复回肠的连续性及缝合回肠系膜,关闭游离回肠袢近端。双侧输尿管与之端侧吻合,常规置输尿管支架管。回肠远端于右下腹壁造瘘。(2)回肠新膀胱术:根治性膀胱全切后,距离回盲部15~20cm处取一长约40cm带蒂回肠段,重建回肠连续性,关闭肠系膜裂口。将带蒂回肠段于对系膜缘纵行剖开后,U行排列后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缝制贮尿囊。用2-0可吸收线将肠片下缘围绕尿道连续缝合。在关闭回肠新膀胱前壁前行回肠新膀胱与双侧输尿管吻合术(将约3cm长输尿管包埋与回肠黏膜沟内后缝合以抗返流),输尿管内置支架管从腹壁引出。关闭新膀胱前壁,膀胱内置
Foley导尿管经尿道引出。
2 结果
随访结果:本组80例手术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10年,最长者10年,2、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69/75)、60%(39/65)、13%(3/23),回肠新膀胱出现近期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肠梗阻并发症共5例。回肠新膀胱其中4例需压腹排尿或间断导尿,2例女性出现夜间尿失禁,其余术后均能自行排尿。术后复查膀胱镜均未见尿道肿瘤复发。
3 讨论
尿流改道方式的选择全膀胱切除后如何选择尿流改道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理想的尿流改道应接近于正常的生理排尿,无或很少有上尿路感染,对肾功能及内环境无或仅有轻微影响,手术操作简单,远期效果可靠。大量研究表明原位可控回肠膀胱术是最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其具有良好的贮尿排尿功能,贮尿囊压力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特点;本组病人中分别采用回肠及乙状结肠作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表明回肠膀胱贮尿囊压力较乙状结肠膀胱低,容量大,顺应性好,但从手术操作上,乙状结肠膀胱
膀胱癌尿流改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