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00003第一章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定内核
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区域研究的传统: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空间分析的传统: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书定义)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社会性
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具体研究领域。
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
人文现象的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具有历史性。
(二)区域性
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三)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关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交叉学科。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19世纪下半叶至二次大战结束,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的解释。
三个外在动力:地理大发现及探险活动扩大视野,增强了现实世界的认识;
科学革命:科学分化的趋势;
其他科学的进步: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学术思想的引入。
五个流派
德国流派: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创立人文地理;赫特纳:区域学派;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
法国流派:人地相关论,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维达尔:或然论、可能论; 白吕纳:人地学原理;
英国流派:重视政治地理学。麦金德:大路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
④美国流派:环境决定论、区域学派。森普尔、亨丁顿、苏尔、哈特向等;
⑤俄国流派:自然、人文的分割。以经济地理学代替人文地理学。
四、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美国:战后初期,谢佛:区域学派;20c50s-60s,加里森:计量革命;20c70s,人本主义倾向:推动了人地关系研究对人自身的行为机制、过程的探讨。
(二)20c50s二元论占据统治地位;20c60s阿努钦:统一地理学;
20c70s以后,社会经济地理学:接近人文地理学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含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三种文化区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类型: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特点: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扩散速度的差异性
2、迁移扩散: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特点:文化保持原汁原味;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速度快。
(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
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
人文地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