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召南•有梅》讽君求贤说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方玉润的观点,从《诗经》的意象本身、远古时代的婚恋观及“会男女”古俗三个方面进行反驳,阐释出《召南??有梅》纯真朴实的爱情主题。
关键词:《召南??有梅》;婚恋观;爱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61-0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当西方文学还处在对英雄和神话力量的崇拜时,来源于现实人生的爱情主题已成为中国文学最常见的主题。《诗经•民生活中老套的故事,就像冬天的雪一样――美丽而守时。除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追求,还有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而其中更多的是对人类美好感情的赞扬。
无论是《国风•关雎》中河之洲,轻波下,关雎的尾翼,在水面削出的串串涟漪,串■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还是《国风•静女》中牧野外,城隅中,柔荑的藤蔓,在风中绽放出清新的光芒,缠绕出一颗颗思恋的种子;抑或《国风
•出其东门》中东门外,■旁,缟衣的女子,如高高的茎上一朵梦幻的花,摇曳出一片片爱情的花瓣。这些都展现了原始先民们内心热爱生活,以纯洁健康的态度来对待爱情和女性内心生命意识的觉醒,让后人倾听人类生命的律动。其中《召南•?有梅》是一位女子的自道之词:
?有梅,其实七兮……?有梅,其实三兮……?有梅,顷筐璧之。
这篇作品从首章树上的梅子还余七分,到次章只剩三分,至末章己落得满地都是,采用层层递减的方式暗示女子的青春容颜已逐渐衰退,由梅子落地而引发的青春易逝的感慨,正如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所评论的那样:“一章言女盛年未嫁而始衰,已有急意。二章言女思嫁而有急词。三章言女求男,急不暇择矣。一层紧一层。”这首诗很巧妙地将植物的生命流程与人的生理变化和情感的微妙变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人与自然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浑为一体。
对于本诗的题旨大多阐释者认为是爱情诗,而方玉润却不这么认为。他在《诗经原始》中认为此诗不类男女词者有三:“比昏姻不曰桃而曰梅,不曰华而曰实,比兴殊多不伦,一也。求婿不曰“吉士”而曰“我庶士”,加我字于庶士之上,犹为亲昵可丑,二也。亟亟难待,至于先通媒妁以自荐,情近私奔,三也。”
对于《召南•?有梅》讽君求贤说,本文主要是针对方玉润的三点理由加以批驳,本题以为这篇作品主要是一首情歌,展现了人类纯美的感情,是女性用青春和心血浇灌出的动人歌曲。
一、《诗经》中比兴婚姻意象的多元性
《诗经》中比兴是实现使诗人的主体之意客体化的途径,“比兴”是《诗》中最具特色且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方式。“比兴”,唐皎然认为: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诗经》中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隐喻,对喻,讽喻等。而兴的形式的形成也是复杂艰难的积淀历史文化的过程。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诗经中对婚姻意象的比兴不是单一的,方玉润所谓“比昏姻不曰桃而曰梅,不曰华而曰实,比兴殊多不伦”的说法有些牵强,这是专指《周南•桃夭》一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歌以桃起兴,生动地渲染出桃花盛开的春天,如花女子出嫁时的
驳《召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