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台湾桃米社区的重建启示.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台湾桃米社区的重建启示
桃米社区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弱势社区,变成“9?21”重建的耀眼明星,一个欣欣向荣的生态村,是“人”的力量改变了桃米――人文精神可以改变一个社区,从而优质社会。桃米社区是现代桃花源,却不是乌托邦。
“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活下去,未来5~10年,社会必须要变,环境逼着我们必须改变。重新回到纯朴生活,慢活、简朴的生活要成为未来新的生活方式。”李远哲忧(地)球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在台湾南投县埔里镇一个社区营造座谈会上,记者与这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台湾前“中央研究院”院长不期而遇,这才知道,李远哲有一个令大陆民众听起来很陌生的头衔――“社区营造学会创会理事长”。记者也好奇:一个科学家“不务正业”,搞什么社区营造?
李远哲回答:少小离家老大回,台湾经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剧烈变迁,他的新竹老家原有的树木都不见了,头前溪无比脏乱,似乎以前美好的地方都没有了,“我很难过我的家乡不见了”,这几十年来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脱离大自然的危险的浩劫史”。

“要改变世界,让它变好,要靠世界各地社区的草根力量。”李远哲说,社区的草根活动是真正改变我们世界的开始,可以鼓励社区的人站出来,把自己的社区做好,由下而上再推及国家社会的公共事务中,“我们如果要当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很多问题我们就要积极地参与。”
桃米社区承载的正是这样一种希望与梦想。

“大家一起来清溪”

桃米社区原叫“桃米里”,一个乡土气息浓浓的村落名称。
桃米社区海拔高度介于420至800米之间,面积18平方公里,具有多彩多姿的森林、河川、湿地及农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沛。但10年前,这个拥有1200人的村落,却是埔里镇最贫穷的里之一,加之镇垃圾掩埋场就设在此,居民自嘲为“垃圾里”。
尽管桃米里有一个大邻居――暨南国际大学,距离只有1公里,但知识分子和农民各占一端,我做我的学问,你过你的日子。桃米里还是往日月潭的必经之地,车程20分钟,但观光经济亦从未辐射至桃米里。台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批批把桃米里的青壮年吸走,使它变成一个人口结构老化,农业经济衰退的老旧社区。

1999年“9?21”地震,距震央20多公里的桃米里被震出一个“桃米坑”,成为明星灾区。桃米里369户人家,有168户全倒,60户半倒。“明星灾区”的身份一下子更将桃米里长久以来传统农村产业没落,人口外流等尴尬暴露出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地震是危机,也是转机。”今天的桃米民宿经营者邱富添如是说。
从1990年代初期起,桃米里居民一向赖以为生的主要产业――寐竹笋一片低迷,主要销售市场从日本转向大陆再转向越南,“20多年前,一公斤3块半(约合人民币8角),20年后一公斤的价钱还是没变。”邱富添说,在乡下只能糊口,都往城市跑。从小学到高中,每到周末,邱富添都得凌晨3点起床,加入全家挑竹笋的行列。春夏,麻竹笋盛产期,邱家的竹笋一天可挖4吨。高中毕业那年,16岁的邱富添迫不及待地“告别挑竹笋的噩梦”,闯荡台北,做过喷漆工、车床工、电工,也开过计程车。
1996年,为了照护年迈的母亲,32岁的邱富添重返桃米里,接手经营父亲留下的麻竹笋园。一年后,邱富添一算,“收入只有
12万(),怎么养家?”台湾一般大学毕业生年薪30万元新台币左右,与之相比,辛劳一年的农民收入水平实在低下。邱富添深深地体会到,农业产业转型的重要。农村社会向下沉沦更令他不安:“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每个人都像恐龙一样抢食,变成一个功利社会,人情淡漠。”
回乡第三年,邱富添便遭遇了那场“地牛大翻身”。地震后,慈济第一时间来到桃米里,煮大锅粥、大锅饭,大家聚集在操场上一起用餐。这个场面,在邱富添心里泛起阵阵温馨,他想起小时候村里每逢喜事,都会有“社灶”,“以前那种集体感觉又回来了”,“这是社会主义般的感觉”。
不过,灾后重建的课题很快让桃米人苦恼不已:重建什么?如何重建?震后不到一个月,带领桃米人“翻身”的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以下简称“新故乡”)来了。这个NGO成立于当年2月4日,其主要目的是“实践在地行动的公共价值”,致力社区营造工作。地震后,它成立“埔里家园重建工作站”,和桃米里“联姻”。李远哲一开始就做“新故乡”的“名誉董事长”。
“新故乡”的第一个公共行动是“大家一起来清溪”,以清理坑溪作为重建行动的起跑点。然而,“清溪,清什么溪?无聊!”邱富添当时对此嗤之以鼻。“民以食为天”,但“新故乡”却让大家做与填肚子无关的事,乡间本来对公共事务就冷漠,这事一下子在桃米里炸开了锅,质疑、观望的人多,站出来行动的人少。
“新故乡”董事长廖嘉展并不意外,他深知:“真正有意义的重建工作,应根植于人的改变,社区体质的改变,以达到农村转型、产业

台湾桃米社区的重建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泥巴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7-10-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