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的甲方乙方
“相亲那事……就这么有意思么? ”
“有啊,至少在电视上”
在这几年的节目改革中,江苏卫视仿佛是冯小刚的铁杆粉丝。他们曾经有一档新闻栏目叫《有一说一》,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红透半边天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
制片人王刚在此之前做着一档《谁敢来唱歌》的挑战类综艺节目,节目做了一年多,收视率一度还说得过去,但在“快男”、“超女”的狂轰滥炸下,全国人民很快对唱歌类的节目审美疲劳了。
“电视台研发的时候,策划组坐下来,拿选题,要求每个编导报社会热点,几乎每个人报的社会热点里都有剩男剩女。”当然,还有房价、开心网、小三等等。王刚觉得,做一档婚恋类的节目也许可以挠到时代的痒处。
他们搜集了很多婚恋节目来观摩研究,从国内较早的《非常男女》、《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到澳洲、美洲、欧洲的众多交友节目。王刚发现,从去年上半年开始
,国外也出现了一股婚恋交友节目的热潮,“我看了起码几十种版本,有母亲给儿子找对象的,有全家一起给女孩找对象的,有前女友和现女友同台秀的,还有一个女人对100个男人的……”BBC有一档《爱的传送带》,男人们站在传送带上,4个女生坐在格子间里,男人从格子间前展示而过,女生们就可以举牌子,表示要,或者不要,有了更好的,还可以把以前选择过了男生剔掉。其过程仿佛在日本料理的传送带上取寿司,流露出一种超市选购般的精明、随意与冷酷。
英国的一档《take me out》(《带我走吧》)被普遍认为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以及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的原型。王刚当然不承认这一点,“以往相亲节目的内核是综艺节目,而《非诚勿扰》的内核是真人秀。”
有冲突才好看
节目组还真动过要请葛优来主持的念头。最后是江苏卫视的民生新闻主持人孟非,跨界成为这档娱乐节目的主持。
王刚说,婚恋非止男女情爱,它包含着很多社会问题
,“我们不想选一个综艺的、蹦蹦跳跳的年轻主持人,压不住,婚恋问题必然包含价值观的问题,我们想要一个有社会阅历的、有婚姻经历的、对家庭有理解的人。”
最初,在每次节目的开头,孟非都要说一句,“欢迎收看冲关类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几集以后,这句台词被改成:“欢迎收看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所谓“新派”,在王刚的定义里,就是“标志性的不平衡,1对24。游戏规则的设置上,一开始选择‘心动女性’,再次选择时,是放弃还是争取。亮灯灭灯都是及时和快速的表态,这就会产生冲突,有冲突才会好看”。
典型的冲突是这样的。男嘉宾上场――
女嘉宾甲:他长得太瘦了,我跟他一起上街的话,我怕他会被风吹走,还得我拿跟绳子牵着他。
孟非:你以为放风筝哪?
女嘉宾乙:我觉得他怎么长得像李莲英啊?
男嘉宾:谁?我想知道你说的是谁?
女嘉宾乙:李莲英,你的祖先。
孟非:这个错了,李莲英没有后代。
女嘉宾丙:我觉得他长得太白了,像一张白纸,跟他在一起,我会很有压力。
孟非:可是你是天使啊。(该女嘉宾佩带着天使的雪白羽毛翅膀作为出场造型。)
男嘉宾:其实是鸟人。
冲突很快会变成短兵相接:比如,一名男嘉宾要求与女嘉宾握手,女嘉宾朱真芳傲慢地拒绝了,理由是:“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下,20万。”
女嘉宾们欢快而利落地行使着节目中女人的特权――“你这透视装后面是不是一个大露背啊?”“你手插在口袋里,像个二流子。”“我不喜欢比我短的男人。”“我看了材料发现他是一个体力劳动者,我怕他到了晚上就干不动其他的事情了。”……
不止一个男嘉宾上台以后就不由自主地发起抖来。“这个节目的形态让24个女人觉得我们是一伙的,我们的势力多大呀,对面那个男人是接受我们挑选的,这个强弱的天平本来就不太公平,所以有人说我们的节目流露出一种女权主义的意味。”孟非说。
但女权主义并非全部真相。5男:24女的不平衡,仿佛昭示着剩女们的尴尬处境――她们美丽、优越、条件良好,可符合她们要求的爱情对象却寥寥可数。
筛选是一场体力活
“我们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面对越来越高的男嘉宾淘汰率,王刚说,即使在台上配对不成功,电视和网络的平台也已经确保每一个参与者被更多人看见,他们也许会吸引到观众中的有意者。
“不要说男女嘉宾,就连我,我算了一下,截止到昨天为止,观众在网上给我写求爱信的,光是14岁到19岁这个年龄段的,已经超过了40封!”节目现场的心理点评老师乐嘉说,这种万人瞩目的快感无疑会让来寻爱的女嘉宾非常受用,他因此有理由怀疑有些女嘉宾会下意识地把上场男嘉宾都PASS掉,好让自己更长久地留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商量了一下,以后节目规则要做调整,如果一直选不到合适的对象,满多少时间必须强行离场,把机会让给别人。”
“别人”已经是一
《非诚勿扰》的甲方乙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