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广西钦州傩戏“跳岭头”的艺术特征.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广西钦州傩戏“跳岭头”的艺术特征



摘要:“跳岭头”属于汉族傩戏的一种,是村民们为祛邪避灾、祈求丰收而举办的以唱跳形式为主的祭祀表演活动,现主要分布在钦州市各县区客家人聚居的乡镇村屯。论文从历史发展和音乐、舞蹈、道具等方面对“跳岭头”艺术特征展开研究,探讨当前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对“跳岭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傩戏;钦州;跳岭头;艺术特征
“跳岭头”文化是广西钦州市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文化形态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研究“跳岭头”的艺术形式、艺术特征,有助于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一、钦州傩戏“跳岭头”概述
(一)“跳岭头”的发展历史
傩戏是一种以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形式出现的汉族传统祭祀活动,约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商周时期,在《诗经》、《周礼》等古籍中多有记载。
“跳岭头”属于汉族傩戏的一种,融合了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一系列汉族“傩文化”,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逐渐从媚神、娱神为主的祭祀性舞蹈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带有祭祀目的民俗歌舞。
“跳岭头”又称为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跳鬼僮,是村民们为祛邪避灾、祈求丰收而举办的一种以唱跳形式为主的祭祀表演活动,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现主要分布在钦州市各县区客家人聚居的乡镇村屯。明朝嘉靖《钦州志》(1534年)有“八月中秋假名祭报,扮鬼神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的描述,是钦州跳岭头的最早文献记载,但从分布区域推断,“跳岭头”有可能是在1500多年前,跟随客家先民的迁徙而从中原传入广西北部湾地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成。“跳岭头”文化传承了古代中原汉民族傩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习俗,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古老傩文化和百越文化的遗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2006年,“跳岭头”被确认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钦州跳岭头”获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二)“跳岭头”的表演形式
“跳岭头”一般在每年农历八至十月间,在村边的山坡上举办,由村屯的“蜂头队”负责组织,由“岭头队”作歌舞表演。为避免请不到“岭头队”,各村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日期,大多都会错开。
“领头队”的人数20到30人不等,表演祭祀舞蹈的舞师都身着戏服,头戴面具,手持刀、斧、剑、戟、棍等道具。“跳岭头”表演一般头天下午开始,到第二天上午结束,有详细固定流程,大致可分为三大项:一是安坛开光,主要活动有设神坛、立神位、请神、敬神、驱魔等;二是歌舞娱乐,这是“跳岭头”表演的主要部分,岭头队依次表演“跳三师”、“跳师郎”、“跳忠相”、“跳四帅”、“跳仙姑”等舞段,每跳完一个舞段,唱师就穿插歌唱一段人物故事,每段故事都相对独立完整,表演时有“歌时不舞,舞时不歌”的特点;三是收妖封坛,跳“灭妖精”、“赶龙船”等舞段,到江边焚烧装有妖精的纸糊的龙船,昭示吉祥安康。
古时的“跳岭头”主要以驱鬼除邪和祭祀祈

浅析广西钦州傩戏“跳岭头”的艺术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7-10-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