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初一年级军训总结 】是由【文档百货】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初一年级军训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初一年级军训总结
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初一年级全部新生和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到达盛华培训基地进行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惊慌的七天训练结束后,全部同学已经由雏燕变为海燕,并体会了成长的苦辣酸甜。有着教官的指导,老师的陪伴及家长们的精神支持,孩子们在训练中收获良多:1,心理层面的成熟:对于小学刚毕业的学生们来说,心理承受实力不像中学生和高校生那样强,他们终归还小。但此次的军训过程中我看到了小孩子们的潜力与可塑性。在第一天训练后,总结时我提到了让他们为父母争光,好多孩子眼圈红了,有个小男生还流下眼泪,说是想家。第三天我再问他们想不想家时,已经没有几个人想了,他们说已经适应了这里的作息,饮食,训练等。返回前一天又问他们时,他们尽然说还想再训几天,有点舍不得教官。所以此次军训对他们来说又一重要收获就是像断奶一样,离开了父母,学会了独立。2,“坚持”习惯的养成:初来之时,有许多同学对训练估计不足,对居住环境预料不足,所以第一天训练中就有许多同学中途离场休息。有生理缘由,更有心理缘由。但是孩子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能英勇的面对,选择了“坚持”。在日记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提到了“别人能坚持我为什么不能?”、“看到有人去休息了,我也想去,可是我要坚持下去”班里还有同学背晒伤了,脚磨破了,腿摔坏了,中暑了,但他们都咬牙坚持了下来。而这份“坚持”背后,是同学在毅力、耐力上的提升。这正是军训给同学们上的必修课。3,集体意识的增加:此次实践的又一重点是快速形成班集体。由五十多个孩子构成的班集体组织起来并不简单。通过查看档案资料,视察学生,我在两天之内把全部学生的名字都记了下来。随时都能叫出孩子的姓名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我还在每天总结时,抽出时间让孩子们彼此相识。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个大家庭,是一个整体。特殊是在汇操竞赛时看他们惊慌的小脸,肃穆的看法,庄重的神情,听他们嗓子喊哑的口号,感觉出每一个都在努力地做到最好,为集体出一份力,这让我特殊感动。4,自控实力的提高:小孩子都是比较随性的,对他们来说,留意力能集中二非常钟都很不简单。所以此次训练初期效果并不让人满足。总有人乱动,留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但过了几天之后,精神面貌大有改观:整齐的步伐,美丽的站姿----几分钟纹丝不动。自我限制实力大大提高,更有组织性、纪律性了。另外在生活中的小细微环节上也能反应学生们对自己的限制约束实力-----不让他们买小食品,饮料。虽然有个别同学忍受不住,买了一些,但大多数孩子还是能约束自己的。5,思想意识的转变:在惊慌的训练之余,我们学生们学习了中学生守则,二十中学道德行为规范和“五五双轻”。孩子们觉得这些要求和小学时的大不一样,原来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求是这样的。他们感觉簇新的同时,也在思想上相识到自己是一名中学生了,应当怎么样是要按要求做的。在闭营仪式上当全体同学用嘹亮的声音背诵行为规范时,说明他们已经走入了中学生的行列。除此之外,同学们还懂得了“珍惜” “感恩”“友情”这些书本中学不到的学问。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受益终身的珍贵财宝。与此同时,如何把这些精神财宝延长到接下去的学习生活中来是我们必需面对的又一难关。我现在所想到有以下几点:1,把“坚持”当作一种习惯持续下去,因为“胜利往往在再坚持一下中”。创建机会让同学们体验因为坚持而胜利的喜悦。2,树立集体意识,让同学们当成班级的主子,真正理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含义。3,赐予学生们关爱,让他们赐予我信任,做孩子们的精神引领者。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只有走进他们内心才能与之做挚友,才能更好的建设班集体。4,与家长多沟通,尽量削减溺爱、娇惯等现象。这次军训暴露出,受溺爱的孩子训练会更苦。5,通过活动培育班级核心成员。孩子们可塑性极强,要给每一个孩子发挥的空间,能过活动,呈现个人实力,再组建班级核心。这样,集体才会走得更长远。6,加强守则规范等方面的学习,帮助学生真正转变为中学生。这次军训使学生收获的同时,我也收获了许多。在军训第一天半夜一两点,有个孩子发烧,弄得我手忙脚乱,让我在接下来的每一天都不敢掉以轻心;在训练场上每时每刻都关注学生看到他们的进步和坚持;利用休息时间批改日记,视察孩子们每个点滴的感悟;孩子们无论何时有了问题找到我,都要第一时间给解决。这些很苦,但学生和家长们给了我莫大的信任,也使我能够在苦中作乐。我的孩子们正是成长中的海燕。或许现在他们羽翼还不丰满,但在此次军训中,已得到熬炼。信任在将来的三年中,经过风雨的考验,他们定能博击长空。
初一年级军训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