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国建筑发展概况及特色
第一章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
专题五宫殿、坛庙、陵墓
宫殿、坛庙、陵墓概述
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造这些建筑。因此,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同时,宫殿、坛庙、陵墓又是帝王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社会的统治思想和典章制度对它们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果说,西方古代以单体建筑的宏伟、典雅、豪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中国古代这些具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则以群体布局的空间处理见长,在基址选择、因地制宜地塑造环境以及空间、尺度、色彩处理等方面都富有特色和创造性。
问题一宫殿建筑的发展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在瓦没有发明之前,即使最隆重的宗庙、宫室,也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遗址等,都只发现夯土台基却无瓦的遗存。二里头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出土了瓦,但可能还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瓦才广泛用于宫殿。各诸候国竞相建造高台宫室,如春秋时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战国时齐故都临淄(山东临淄)、赵故都邯鄣、燕下都(河北易县)、秦咸阳(陕西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建筑。当时的建筑色彩已很富丽,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秦咸阳宫高台建筑
秦咸阳宫复元图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统一中国后,在咸阳建造了规模空前的宫殿,分布在关中平原,较为分散:渭水之北有旧咸阳宫、新咸阳宫和仿照六国式样的宫殿,渭水之南有信宫、兴乐宫和后期建造的朝宫---宏伟的阿房宫前殿,此外还有许多离宫散布在渭南上林苑中。西汉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宫城中各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较自由,富有园林气息。未央宫现存前殿台基残高达14米。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自汉以来,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吸取前朝教训)后又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列。至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纵向布置“三朝”:广阳门为大朝,元旦、冬至、万国朝贡在此行大朝仪;大兴殿则朔望视朝于此(中朝);中华殿是每日听政之所(常朝、小朝)。唐高宗迁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北宋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三殿为“三朝”。明南京仿照“三朝”作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并在殿前作门五重(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永乐迁都北京,宫殿布置一如南京。只是各宫殿的使用已大有变通。
问题二历代宫殿代表建筑:明清北京故宫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故宫在明朝初建时,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原则建造的。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交易市场。景山矗立在紫禁城北,犹如天然屏障。紫禁城西部为皇家园林,东部是诸多为宫廷服务的衙署。
明、清的城郭
内城
外城
皇城
宫城
(一)
专题五宫殿坛庙陵墓之宫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