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猪生产工艺(一)
[ 作者:- 转贴自:盘锦金农农业信息有限公司 点击数:713 更新时间:2005-3-2 ]
一、集约化养猪工艺的组织
集约化养猪的目的是要摆脱分散的,传统的季节性的生产方式, 建立工厂化、程序化、常年均衡的养猪生产体系,从而达到生产的高水平和经营的高效益。现多采用四阶段饲养工艺。
(1)配种妊娠阶段。在此阶段母猪要完成配种并度过妊娠期。配种约需1周,,母猪产前提前一周进入产房。母猪在配种妊娠舍饲养16~17周。如猪场规模较大,可把空怀和妊娠分为两个阶段, 空怀母猪在一周左右时间完成配种,然后观察四周,确定妊娠后(可采用公猪试情或妊娠诊断仪)转入妊娠猪舍,没有配准的转入下批继续参加配种。
(2)产仔哺乳阶段。同一周配准的母猪,要按预产期最早的母猪,提前一周同批进入产房, 在此阶段要完成分娩和对仔猪的哺育,哺育期为5周(或4周), 母猪在产房饲养6周(或5周), 断奶后仔猪转入下一阶段饲养,母猪回到空怀母猪舍参加下一个繁殖周期的配种。
(3)断奶仔猪培育阶段。仔猪断奶后,同批转入仔猪培育舍,在培育舍饲养5~6周,体重达15~25千克以上。这时幼猪已对外界环境条件有了相当的适应能力, 再共同转入育肥舍进行育肥。
(4)育肥阶段。由育仔舍(仔培舍)转入育肥舍的所有猪只,按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要求饲养,共饲养15周, 体重达90千克时,即可上市出售。育肥阶段也可按猪场条件分成为中猪舍和大猪舍,这样更利于猪的生长。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饲养,当生产走入正轨之后, 就可以实现每周都有母猪配种、分娩、仔猪断奶和商品猪出售,从而形成工厂化饲养的基本框架。
。
一个现代化养猪场建场要有严格的规划与设计,工艺流程确定以后,按猪场工艺设计要求,安排配种妊娠舍栏位、产房栏位、育仔舍栏位和育肥舍栏位。场内猪群的周转、建筑的合理利用,都必须和生产工艺、防疫制度、机械化程度紧紧密联系,以做到投产后井然有序,方便管理。
。
(1)确定每头母猪一年内理论产仔窝数。母猪年产仔窝数的多少,决定于母猪繁殖周期的长短; 而母猪繁殖周期长短,主要受哺乳时间的制约。以现代生产工艺为例,母猪哺乳期为5周,, 断奶至配种期1周~ 。一年共52周,因此,每头母猪年产仔窝数应该为52÷=(如果哺乳期缩短4周,则每头母猪年产仔窝数应该是52÷=)。
(2)确定每周应该产仔的母猪头数。按理论计算,,那么,根据一个猪场所饲养的母猪总头数, 就可算出全场每年应该产仔的总窝数,然后, 就可以算出每周应该有多少头母猪产仔。
每周产仔窝数= 母猪总头数×(窝) 52(周)例如:600头母猪的猪场每周应产仔窝数为:
600× 52=(窝)
为了留有余地和便于掌握,每周可按排26窝母猪产仔。
(3)确定每周应配种的母猪头数。根据每周应产仔窝数, 以及母
集约化养猪生产工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