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肿瘤
概述:
瘤基底与前、中、后颅凹附着的脑膜瘤统称为颅底脑膜瘤。
蝶骨嵴脑膜瘤,居颅内脑膜瘤第三位。男:女为1:
鞍结节脑膜瘤,男:女为1:
中颅凹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2%~%,男:女为1:
桥小脑角脑膜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其次为脑膜瘤与胆脂瘤,中年女性为多,男:女为1:
小脑幕脑膜瘤,幕下居多,其次为哑铃型生长及幕上生长
岩骨斜坡
枕骨大孔脑膜瘤,男:女为1:
海绵状脑膜瘤
眼眶及颅眶沟通脑膜瘤
颅神经:
嗅神经:感觉性(鼻粘膜:嗅觉)
视神经:感觉性(视网膜:视觉)
位听神经:感觉性(内耳:听力)
动眼神经:运动性(眼外肌,动眼神经核、眼内肌、缩瞳核、睫状核)
滑车神经:运动性(眼外肌、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运动性(眼外肌、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运动性(舌肌、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性(咀嚼肌、三叉神经运动核)感觉性(面部皮肤和粘膜、三叉神经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面神经:运动性(表情肌、面神经核、口腔腺等、脑桥泌涎核)感觉性(舌粘膜、孤束核、外耳部分皮肤和脑膜、三叉神经脊束核)
舌咽神经:运动性(咽喉肌、疑核口腔腺等、延髓泌涎核)感觉性(舌咽部粘膜、孤束核外耳部分皮肤和脑膜、三叉神经脊束核)
迷走神经:运动性(咽喉肌、疑核、颈胸腹脏器、迷走神经背核)感觉性(颈胸腹脏器孤束核、外耳部分皮肤和脑膜、三叉神经脊束核)
副神经:运动性(部分颈肌、副神经核脊髓部)
临床表现:
前颅底肿瘤早期无症状,肿瘤增大后可出现失嗅、鼻腔阻塞、鼻扭、头痛和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等。
中颅底肿瘤复视、眼睑下垂等。肿瘤位于蝶骨嵴可引起单眼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头痛、癫痫和精神病症状(内侧型)突眼、头痛、癫痫(外侧型)肿瘤位于岩尖岩斜区,可引起面部麻木、复视、头晕、头痛、听力减退。
后颅底肿瘤常引起耳鸣、眩晕、听力减退或丧失,少数可有面瘫。
治疗:
术前准备:
心理准备耐心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 进行有效沟通, 介绍有关注意事项, 解除顾虑, 使其对护士产生信赖感,取得家属的密切配合, 在精神和经济上给与支持; 鼓励与病友间的友好交往, 以减轻其孤独和无助感, 缓解或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对于颜面部伤口的顾虑,让患者与同类手术患者沟通, 以减轻患者的担心, 术后及时告诉患者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 让患者有心理准备, 顺利渡过手术危险期。
术前准备:
特殊术前准备由于颅底手术创伤大, 恢复慢, 术中出血多, 患者若无手术禁忌证, 护士应指导其在术前尽可能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以增加营养储备, 承受手术创伤,促进术后身体康复。颅内外联合径路的术式, 与鼻腔、鼻窦、眼眶相通, 是二类切口手术, 有潜在感染的可能, 术前预防感染对手术能否成功起到关键作用。术前备皮除准备全头皮肤外, 对手术放路需经过的开放性口腔、鼻腔、鼻窦、眼等进行局部清洁准备, 根据手术的需要剃眉、剪鼻毛, 术前三天用抗生素溶液漱口、滴鼻、滴眼,以保证入路尽可能清洁; 术前1d 及术前1h 滴注广谱抗生素; 若行组织瓣修复手术, 则同时做好手术区和供区的皮肤准备, 皮肤应无感染病灶, 术前1d 清洗、备皮; 术日遵医嘱术前给药, 做好全麻常规准备。
并发症:
:如前颅底颅内外沟通肿瘤可伴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后颅底肿瘤因后组颅神经麻痹易伴肺炎等。
:如癫痫、内分泌紊乱、尿崩、水电解质紊乱、贫血等。
护理要点:
、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呼吸,及早发现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注意保护病人,并需专人陪护。
,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性质、持续时间,按时服用抗癫痫药物。注意保护病人,防止发生意外。
、视野缺损,应注意病人安全,外出时有专人陪伴。
、三叉神经损伤,眼睑闭合不全,容易发生角膜溃疡,严重者有造成失明的危险。必要时滴眼药水和药膏、戴眼罩,通知医生行眼睑缝合术,以保护角膜。
颅底肿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