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潮是个涨价潮
北京3D高峰论坛的会场内,当翻译小姐把伪3D的概念解释一遍后,查克?科米斯基露出苦笑,作为《阿凡达》3D视觉效果总监,他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不过,很快他觉得中国人对制造概念很有天分。“有一些作品的确拍摄得很简陋,电影院曾经上映过这样的电影,而且以后还会上映。”科米斯基说。
伪3D是什么?
《阿凡达》在拍摄时用3D摄像机把三维空间的细节拍下来,而很多电影都是拍成2D,在后期转化成3D视觉效果。中国人把后一种称为伪3D。很多知名作品都是伪3D,包括《诸神之战》、《爱丽丝梦游仙境》,还有卡梅隆即将重新包装的《泰坦尼克号》。
《阿凡达》之后,很多电影人开始寻找3D的机会,其中大部分是要在原来2D内容上转化成3D效果,也就是伪3D。
3D电影一定赚钱?
7月16日,天津十彩动画公司总经理谢扬6点就从天津的家里出发,临走时他检查了一下口袋里的PSP,里面存了他们公司制作的一部动画片。这次到北京的最高目标,是在论坛上找到能帮助他们把这部2D动画电视剧做成3D电影的投资人和制作公司。
“3D电影一定能有票房吗?没有人能下这样的结论,但至少这是一次机会。”与谢扬一样,很多导演都想在《阿凡达》引发的3D风潮里吃上一口蛋糕,特别是在这个风潮还没过去的时候。
这部动画片,花了谢扬和他的团队3年时间和2000万的投资,但拿到央视去只能得到一分钟几百块钱的价格。谢扬无奈地说:“连成本都回不来。”
现在,谢扬只好把动画片发行到国外。3D对于谢扬来说可能是一次机会,对电影院也是。3D化成为数字化之后院线的X--潮流。
《阿凡达》的中国推广方时光传媒是这次3D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我们知道会成功,但不知会如此成功”。其总裁侯凯文这样描述过去一年中国3D的发展速度:“2009年6月,中国大陆只有300块3D银幕,到了11月就已经达到600块,到今年7月,已经有1500块了。”
加入这个扩张行列的是《阿凡达》的另一个受益者星美影城,其在北京的
IMAX厅光《阿凡达》一部电影就收下2000万的票房。星美国际副总裁袁鑫说;“3D影院的升级只需要增加一些设备,成本并不大,但效果会很好。不久前香港一影院进行3D世界杯直播,票价300港元,每天都有2000人在排队。”
在这次3D潮中,院线不仅仅要高票房,更追求高票价。据袁鑫观察,在《阿凡达》最热的时候,上海的IMAX票价最高能到280元。于是,更多人想做的是IMAX版的3D。
我们只拍大片
2009年,当张纪中在美国看了5分钟的《阿凡达》片段后,他“震惊”了。自那以后他决心把2007年就开始筹划的《美猴王》拍成3D电影。“技术是现成的。”张纪中说,“但我们的剧本改了一遍又一遍。”
并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拍成3D。IMAX亚太副总裁杰西?周说:“谈情说爱是不需要3D的,更不需要IMAX。”
2008年,IMAX公司推出数字版以后,杰西?周开始在中国大陆寻找一部适合
IMAX的电影。在咨询了多家院线之后,很多人都给他推荐了同一部作品――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2年以后,《唐山大地震》成为第一部国产IMAX大片,但这不是3D的,只是2D IMAX。
很多人以为IMAX版的《唐山大地震》是跟风《阿凡达》。杰西?周说:“早在《阿凡达》进入中国
3D潮是个涨价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