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杭州飙车案”的关键词解读.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杭州飙车案”的关键词解读
【关键词】杭州飙车案网络舆论信息鸿沟议程设置
2009年5月7日晚上8时许,25岁的杭州青年谭卓在越过斑马线回家的路上,被一辆超速行驶的三菱跑车当场撞死。肇事者胡斌是杭州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学生,年仅20岁,当时正在与朋友玩飙车游戏,结果撞上了谭卓。事发后,肇事者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这场交通肇事案,案情不复杂,本不会引起公众的兴趣,但是案件中受害人和肇事者的身份被网民和媒体贴上了标签,具有了特殊的符号意义。一方是浙江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上进青年”,另一方是冷漠、毫不在乎、在车祸现场谈笑自如的“富二代”。身份上强烈的对比使事件引起网上数以万计的帖子和评论,“杭州飙车案”成为网络舆论激荡的公共议题。这里,我们可从以下几个关键词来分析。

一、网络舆论

事发后,各大网站和媒体都对此事做了大量报道,
网民帖子铺天盖地。当有消息称肇事者因为高额赔偿可能获轻判时,新浪网上很多网友评论――“有钱就可以买人命啊”“这就是努力赚钱的好处,赶紧赚钱吧”“社会就这样,在钱是一切的情况下,除了无奈,就是无助”等等。这些言论经网络传播形成了“网络舆论”。
所谓网络舆论,是在网络空间产生并传播的、通过对社会焦点问题关注而产生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信念的总和。简而言之,网络舆论就是网络空间的舆论形态。①网络舆论的主要形式是网络中的媒体言论和论坛以及网民的帖子等。由于网络在当代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它参与性、主动性的特点,在制造公众舆论上具有优势。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某一事件的细节,激发公众讨论,形成公众议题。网络舆论平民化、去中心化,是公民表达权的一种实现途径。

二、网上群体性事件

当各大网站和全国性媒体报道这个事件的时候,杭州当地的报纸《钱江晚报》对此事只字未提。杭州的19楼论坛――这个论坛隶属于当地的报纸,也在不停地删除网友对此事的评论。至于警方所宣称的“
70码”速度,网民也普遍持怀疑态度。当地媒体的做法和警方的报告触怒了很多网民,网络上质疑当地媒体和官方的帖子也越来越多,飙车事件演变成了一个新的“群体性事件”。
网上群体性事件指的是网民对民生、政府管理、腐败、社会道德等热点问题,在网站、论坛、博客等空间,通过短信、QQ、MSN等新兴媒介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引发网络舆情漩涡,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网民很容易聚集起来自由地发表意见,而且网上群体性事件影响的面积大、范围广,经过网络的传播将潜移默化地改变网民对政府部门的看法。②
网上群体性事件有其积极意义,但它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成分,不能正确地反映民意,甚至演化成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语言暴力,网民通过谩骂、人身攻击以及人格侮辱来攻击当事者。大多是为了宣泄内心的愤怒,对待人和事非黑即白,缺少理性的判断。“杭州飙车案”中网友对肇事者胡斌的谩骂和激烈指责就显示出了理性之外的网络暴力倾向。

三、信息鸿沟

一起交通肇事案,但是一开始网民就把它定义为“富家子飙车撞人”。网民在论坛上发的帖子很多是激烈且不理性的,要求严惩肇事者,这个“严惩”本身就带有刻板成见。是“交通肇事”还是“危害公共安全”,要交给法律来裁决,网民不能单纯站在同情和人性的角度来判断这个案件,

“杭州飙车案”的关键词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vuv398013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7-11-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