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指头照样大过九个指头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评议“大跃进”运动时曾说过,大跃进的成绩和缺点好比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因为这是毛主席说的,所以这个比喻被中国人用了许多年,十分著名。在中国读过中学以上学校的人都知道,这个比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头的一个“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说的是一个指头决定不了十个指头的性质,那九个才能决定。作为极少数的“一个指头”当然不能决定事物当下的性质,但是,事情并不简单。
“一个指头”通常指的是两种类型的东西,一是“新生事物”,不用说,这个道理我们早已熟悉:虽然某种革命力量刚出现时只是“十来个聪明人”(列宁语),但它很可能是撼动地球的杠杆。二是事物内部因异化、蜕变、落后等原因而产生的消极因素。这样的事物从理论上虽然不足以改变整个事物的性质,却也常常是不可轻视的力量。
无需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等到某种消极因素超过“一个指头”就开始叫唤,说整个事物已经具有“一根指头”的性质了。比如说,某某城市一个月里连续发生了两起抢劫杀人案件,虽然这连半个指头都不到,但许多老百姓还是人心惶惶,安全感大大下降。一个人常常只因做了一件坏事,曾经做过一百件好事的历史就会被遗忘,而被一棍子打死。在一些国家,一个官员只要犯一个错误就可能被迫辞职下台。
评书艺术家袁阔成有一次表演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按说,世上还是好人多,坏人很少但却到处都有,而且分布还很均匀,让人觉得好像满天下都是坏人。”这话说得挺有意思,似乎还真是恰如其分。实际上,均匀地分布着的坏人加在一起没几个,也不一定有“一个指头”那么多,要是真的达到“一个指头”即10%,比如说,中国13亿人口,,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多么恐怖!
可见,“一个指头”的力量很强大,虽然它是极少数,但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性质却产生了极大影响,常常会超过那“九根指头”――或许人们明知有九根指头在,但就是要高估一个指头的力量。实际上,在普通人的感觉、感知和认识中,事物的性质发生质变时的量是很小的,离真正界定质变的那个度很可能非常远。不知道能否算是一种规律?
公众在认识事物时
一个指头照样大过九个指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