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一场盘点一场秀.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场盘点一场秀
10年盘点路,给众多媒体提供了思维和商业等多方面的拓展空间。
盘点,这个原本属于财会的常用词,被移植于媒体,始于1997年。

盘点问世

1997年岁末,一些媒体开始忙着整理年度新闻事件。这种摘抄似的旧闻回放,在当时是最常用的媒体年度总结。
那一年,封新城34岁,创意迭出、想法不断。他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曾经的校园诗人,创办《新周刊》前做过十几年电台主持人,描述事物喜欢用简捷、感性的语言。在去深圳开会的路上。他和同事们聊如何总结即将过去的这一年。
“做本年终特辑吧,‘大感动’、‘十大痛快’、‘十大恶心’之类的。”他随口说。虽然也是十件大事,却带着浓烈的情感标签。
随后,封新诚为这期年终特刊拟了一个总标题,叫“清算
1997”,并和当时《新周刊》的重要台作者、有“中国大陆财经评论第一健笔”之称的王安讨论怎么去操作。王安认为“清算”虽响但“太狠”,“你清算谁呀!”封新城说,那就用个最俗的,“盘点”吧。
12月31日,《新周刊》端出了一桌“1997大盘点”,25道菜,“十大愤怒”、“十大不明白”、“十大不孝”等等。这道大餐令读者感觉耳目一新,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1998年,封新城想放弃大盘点,另辟蹊径做年终特刊,但市场部发出声音:“不行!你必须做,而且这期要加印。”迄今,《新周刊》的岁末大盘点已经连续做到了第11个,而且“大盘点”已经不再专属于新周刊,而成为年终几乎所有媒体总结报道的一种固定模式。
1998年8月的“城市魅力排行榜”,是《新周刊》造出的第一个榜。“魅力榜,不是实力榜。虽然名称叫榜,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封新城这样回应“《新周刊》给中国城市排名”的误解。
与“大盘点”一样,“城市魅力排行榜”的推出也归功于一个独特的视角。“其实,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它有气质、性格、形状甚至色彩,关键在于你能否用一种恰当而别致的方式去发现和表现出来。”

“北京,最大气的城市”、”上海,最奢华的城市”、“深圳,最有欲望有城市”、“广州,最说不清的城市”、“成都,最休闲的城市”、“南京,最伤感的城市”、“香港,最辛苦的城市”、“台北最陌生的城市”……这是《新周刊》对中国城市性格的感性描述。
“城市魅力排行榜”影响很大,几个漂亮的城市定语至今被人引用,当时不知道谁把这期杂志送给了广州市长林树森,那时正值广州“小变”之前,“最说不清楚”的城市评语据说对他震动很大。不久,官方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大标题是“林树森:我们一定要把广州说清楚”。当然,也有人对《新周刊》下的城市评语表示不满。南京市政府对《新周刊》把南京命名为“最伤感的城市”有些看法,他们还向杂志社提供了很多证据,证明南京不是最伤感的城市。成都人对《新周刊》说自己“最休闲”有点担心“光休闲怎么行,城市还要发展啊。”昆明人也对这个榜单有意见“你怎么连我们昆明提都不提呢?其实论休闲,我们昆明人比他们成都人更休闲。”

开启作秀时代

在《新周刊》的启发下,“盘点”、“榜单”在众多媒体中迅速流行。此时,边际效应出现了,读者从最初的兴奋渐渐变得麻木,甚至开始厌倦了。于是,人们转过头批评《新周刊》,说它开启了一个华而不实的传媒作秀时代。
封新城对这样的指责颇不以为然。“别人说我们喜欢作秀,传媒怎么能不作秀SHO

一场盘点一场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