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倾城之恋》看语言风格与表达主体接受主体和表达对象的关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倾城之恋》看语言风格与表达主体接受主体和表达对象的关系
[摘要]语言风格的生成与表达主体、接受主体和表达对象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张爱玲和她的小说《倾城之恋》来解读语言风格与表达主体、接受主体、表达对象的关系。张爱玲的作品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在她的作品中,我们总能见到囚她那不拘一格的文学想象力所形成的具有独特韵味的语言。
[关键词]《倾城之恋》;语言风格;表达主体;接受主体:表达对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22-2

张爱玲的作品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很多读者的追捧。她的小说创作于20世纪那段战乱纷繁的年代,以繁华的上海和香港为背景,这样的混乱与纸醉金迷的时代和环境造就了其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

一、表达主体自身影响语言风格的形成

张爱玲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浓厚的悲情色彩。《倾城之恋》写了一段看似美好结局的恋情,因为在这段感情的发展过程中时刻都包含了当时社会中的人所无法控制的命运悲剧。张爱玲用一种非常悲凉的情感叙述着发生在混乱时代里的一个个传奇故事,都市人的内省与孤傲加上她自身的孤独使得她对那个荒凉的时代具有独特的心理感受。
《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生活在上海一个旧式的没落大家庭中。她离婚归家,无依无靠,在大家族中忍受着孤独。她不甘心就这样在这个家族中孤独老去,看看自己刚刚三十岁,姿色犹存,所以想要走出去,再寻求一份幸福,一个依靠。于是她把握住了与富商范柳原邂逅的机会,?得了他的好感。白流苏想要依靠范柳原摆脱这个没落的家庭。在香港的旅行中,她用尽心思想要抓住范柳原的心,成为他的妻子,可是范柳原并不想要一个妻子;最后是战争成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婚姻。“也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张爱玲所谓的“倾城”是一个真实城市的毁灭,却也成就了一段传奇的姻缘,这个看似美好的结局,其实背后却透着一定的悲剧色彩,白流苏嫁给范柳原是生活困境中的“别无选择”,即使结婚了,也并未改变她孤独的生活状态。“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白流苏很明白,她虽然得到了婚姻,但却失去了范柳原的真心。

张爱玲这种苍凉悲情的语言风格,与她的身世是密不可分的。她的童年很不幸,失落于她的家庭。父母离异,在继母与父亲的折磨下生活,她受尽委屈,虽然她的家庭失落于时代,但她没有失落自己。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会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她不得已选择写作。她对及早成名的自私功利从不讳言。“成名要趁早,迟了,快乐也不怎么痛快了。”在仓促的时代中,她放弃了理想,抓住了写作及早成名,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张爱玲家庭的不幸,以及社会的动荡,让她的思考更加深邃,创作更有张力。她在《天才梦》中这样说道:“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在这种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敏感而内敛的气质,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这种气质也越发独特、突出。她很少与人接触,甚至认为“人总是脏的,沾着人就沾着脏”。所以,她的作品在

从《倾城之恋》看语言风格与表达主体接受主体和表达对象的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