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奥运报道看报纸的特刊优势
【摘要】本文对2008年我国4家报纸《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文汇报》奥运特刊的体育信息传播的体裁变化情况和版面设计模式进行了个案分析,力求全面认识我国报纸体育报道在特刊创作上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奥运特刊中新闻工作者体现出来的新闻艺术创作和新闻技巧,指出新闻人员在面对这类重大新闻事件时,在出版特刊时要注重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关键词】北京奥运奥运报道报纸特刊
奥运报道是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媒体对奥运会大规模的报道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我者第一次采访奥运会当追溯到1932年的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①从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举办,新中国重返奥运会大家族并将奥运新闻报道作为一项必要报道内容开始,中国已经连续报道了夏季奥运会,并且在不断锤炼中逐渐在奥运报道和版式方面形成了中国式的“奥运报道模式”。归根到底,奥运新闻报道的竞争也是媒体间的实力竞争,具体到我国传媒,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国媒体的产业运作及自身文化建设都有积极作用。而平面媒体对重大赛事进行报道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开办赛事特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赛事特刊已经成为平面媒体特的重要类型。
一、奥运平面媒体进入特刊竞争阶段
特刊是为了纪念某一节日、事件、人物等而编辑的一期或一版。雅典奥运会期间,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三大专业体育报《体坛周报》《足球》《南方体育》由周报增刊为日报,并且每日出版奥运特刊,特刊已经成为平面媒体在奥运期间的重要竞争手段及主要的奥运报道模式。
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各地都市报普遍采用了以每日8到16版的特刊形式对奥运会赛事进行详细而集中的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特刊已经成为了奥运赛事的主要报道阵地。
然而,平面媒体在新闻的时效性上还是远远不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所以平面媒体就要在策划、深度、包装方面下功夫。考虑到报纸的代表性、地方性、影响力,发行量及历史延续性等因素,本文选取了全国性日报一份、地方综合性报纸四份,即《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文汇报》四家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奥运特刊,探讨北京奥运报道模式的改进和其在版面设计上的创新。
二、《人民日报》:彰显人文奥运魅力
伴随着中国人百年奥运梦圆钟声的敲起,中国人做出了举办一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承诺,《人民日报》作为一张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的综合性日报,对奥运作出快速敏锐的反应,创办了具有人文奥运精神的特刊。《人民日报》在赛事报道上注意处理国内报道与国际报道的关系,突出奥运会的世界性,彰显人文奥运精神。在版面的艺术设计上,也下了功夫。
1、浓眉大眼厚题薄文。《人民日报》8月8日奥运特刊共有十几版,其中出现了不少好标题,深深吸引受众的眼球。最为典型的是第11版,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和仪式程序进行时,国家体育场外,点燃了32个燃放点,燃放绚丽多彩、造型各异的焰火,就这篇新闻,以《今夜,北京火树银花》为标题,简明、生动、形象地把新闻主题凸现出来,调动受众阅读兴趣。12版的《各路豪杰竞登场中国健儿欲争先》,采用了排比的标题表达方式,形象而生动。13版采用了《奥运,终于来了》表达了举国上下急切迎接和等待8月8日这天的到来。
这些标题大多生动地表现新闻内容,既标出了新闻的事实和新闻的意义
从北京奥运报道看报纸的特刊优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