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周刊》对北京奥运的报道看美国的性格特征
[摘要]北京奥运举世瞩目,作为美国三大新闻杂志之一的《新闻周刊》对此也做了大量报道。本文试图运用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民族性”理论对这些报道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新闻背后美利坚民族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北京奥运美国民族精神语言
一、引言
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53)在德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他既是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人类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语言理论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在语言与民族性问题上,他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我们也可以而且必须把每一个民族理解为一种人类个性,它遵循着一条独特的、内在的精神发展道路。”“语言无时无刻不具备民族的形式,民族才是语言真正的和直接的创造者。”
媒体在美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上的文章和视角能够充分体现美利坚民族的性格。Newsweek(《新闻周刊》),1933年创刊,在纽约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新闻周刊之一,每期通过新闻、评论、分析来报道国际时事。内容包罗万象,有国际政治、商业资讯、健康医药、科技信息、社会热点等等。本文试图运用洪堡特的理论,以《新闻周刊》对北京奥运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讨论美利坚民族的性格。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主题研究,即分析该周刊报道奥运的角度和重点;二是语句分析,即探讨该周刊报道奥运时词语的选择和使用。
二、主题分析
由于北京举办29届奥运会,中国成为2008年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新闻周刊》对于有关奥运和北京的主题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在该刊网站上,以“Beijing”和“Olympic”为检索词,时间限定在2008年1月1日至10月1日,共检索出48个结果。经过阅读,发现与本文讨论有关的文章为33篇。所有关于北京奥运主题分为两类:有关体育赛事的报道,体育之外关于中国的报道。
作为纯粹体育赛事的奥运报道:约有9篇。内容分别为介绍刘翔、短跑名将盖伊和博尔特、奥运史等等。体育之外关于中国的报道:共约24篇。正面报道约有2篇:3月24日的文章Not Just Made In China(《不仅仅是中国制造》)、4月21日的文章Five Star And Far Out(《五星级酒店的快速发展》)。负面报道占了相当多的比重。在所有24文章中,达尔福尔问题出现3次,西藏问题出现4次,人权(异议分子)问题出现3次,此外,该刊关注的问题还包括:北京的交通问题,空气污染,新闻自由等等。
从体育和体育之外的报道间的比例,我们发现美国媒体和美国人把奥运不只当作一件体育盛事,而是更侧重报道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人权等问题。从正面、负面、中间立场报道的比例来看,负面报道的比例大于正面的报道。这些都与其民族性格中的“上帝的选民”紧密相连的。清教徒们信奉《圣经》,“耶和华专爱你们,拣选你们,并非因为你们的人数多于别民,原来你们的人数在外民中是最少的。只因耶和华爱你们,又要受他向你们列祖所起的誓
”(《旧约•申命记》)。1620年一批在英国国内长期受压制的清教徒奔赴北美,并且在《五月花号公约》中表示要“荣耀上帝”、“建立良好的秩序”、“建立最有效的
从《新闻周刊》对北京奥运的报道看美国的性格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