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贫穷正是我的贫穷
张大春台湾作家。台湾辅仁大学文学硕士,首任辅仁大中文系讲师,制作、主持电视读书节日,现为电台主持人。著有《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等,被誉为当今最优秀的华语作家之一。
坏经济会使人变好吗?如果我们能体贴且相信:他人的贫穷正是我的贫穷。答案会是肯定的。
坏经济会使人变好吗?
让我们先绕到稍远一点的话题上说。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一个多星期的时候,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总额8190亿美元的振兴经济方案。这个方案引起多方疑虑,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中包括了一个“购买美国货物”的条款。
身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宣称“爱用国货”,这是公然妨害自由贸易的做法。其直接影响当然会牵引全球各国以提高关税的手段来自保。奥巴马的振兴方案直等于为全球各国签署了保护主义的战书。换言之:当美国公民奉行爱国天职(一种好德行)的时候――请容我危言耸听――人们从未料到会真正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发生了。
It’s wartime,folks!
各国都各爱其国,可是却互相发动弱肉强食的隐形战争。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并没有变质,但是在国境之外,太阳之阴,那些美国人不知其名的远方,圈身于弱势经济体的人们,恐怕只能承受加剧的冻馁而已。也许,我们正身在那个远方。
回到这个题目:坏经济会使人变好吗?就个人生活内容而言,我们还不急着看答案,而是该先设定一个前提:那要看我们把花钱还是存钱当美德。本世纪初,网络泡沫成灾,全球股市称“熊”,这是上一波危机――并不太久以前的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上有一篇专论的结语是这么写的:“Just go out and buy,buy two!”对于从小听惯了“勤工俭学”、“俭以养廉”的两岸中国人来说,忽然发现居然有“花钱证功果”、“挥霍是美德”这一层道理,恐怕很不能适应。
然而实情似乎的确如此。有一点像那个赛局理论的所谓“囚犯困境(Prisonner’s Dilemma)”:警方分开审讯两个囚犯,所提供的条件是:如果甲犯供承乙方犯罪的事证,而对方保持沉默的话,乙犯要坐牢10年,甲犯可以无罪获释;如果双方互咬则各关5
年;如果两犯都保持沉默,则因证据不足,分别坐牢半年。相互隔离如置身远方的甲乙两犯会因信赖而彼此依存?还是因疑虑而各求自保?或者其一投之以琼琚,其二却报之以齿牙呢?把这个困境搬到国际经济的赛局上对照,我们会不在乎自己的积蓄数字,掏出钱来,一掷不改颜色吗?老实说,我们也许愿意为家人、亲人、邻人甚至国人消费,可是却很难期待各个相互以远方视之的国度,能够真正为异国他人证功果、做功德――在越大尺度的视野上,我们越是会张牙舞爪地演出弱肉强食的戏码。
那么,在较小尺度的社会里呢?坏经济会使人变好吗?
除非坏经济会使人亲切地感受到“我是整体贫穷的一部分”。这个思维,不只考验保守主义经济纲领的自利与排他,也考验着我们古老的道德教训。
清代落拓文士钱泳在笔记《履园丛话?旧闻?安顿穷人》里提到江苏巡抚陈宏谋初上任时以风教考虑而宣布:“禁
他人的贫穷正是我的贫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