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大师思想传播民族文化
上海纪实频道的《大师》栏目,作为频道的“电视文化工程”和高品位的文化品牌栏目,自2006年8月开播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阵阵掌声。
中国在百年激荡中披荆斩棘,生生不息,终于在当代走上了一条强国富民之路,与上个世纪先贤们在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至宗教等领域里努力开拓、奋斗是分不开的。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宣传上的偏差,许多先贤的卓著贡献并不为大众所知。随着上海数字化纪实频道《大师》栏目的开播,借助卫星电视、全台的传播和全球电视节目的营销,上个世纪100位中华先贤开始逐渐走入广大观众的视野。励志用出版书籍开启国民心灵、推动中国文化教育的张元济,中国现当代物理学鼻祖、大教育家叶企孙,史学家陈寅恪,以及马一孚、蔡元培、陈望道、徐悲鸿、丰子恺、马寅初等大师开拓奋进的思想和文化精神启发着我们这些后来者前行。
《大师》栏目中百位人物的选择定位为国家之师、民族之师。每位人物皆是19世纪90年代到20
世纪90年代在各个领域开风气之先、贡献卓著的大师,他们为民族构筑起坚实的科学文化根基而殚精竭虑,为民族的昌盛复兴奉献了一生。栏目以纪录片的方式在记录大师传奇人生和卓越贡献的同时,为我们保留了20世纪的民族记忆。通过《大师》栏目对这些人物群像的记录,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力和励志图强的奋斗精神,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对《大师》栏目中的一个篇章――电视纪录片《陈寅恪》的品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大师》,共同走入大师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从创作上看,电视纪录片《陈寅恪》在四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第一,创作者带着使命感,将节目当作一档文化精品来打造。摄制组是一批用影像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注重节目的观赏性,又关注它的思想性和学术价值,观看之后带给人们许多文化思考与启迪。
第二,主创人员是带着一种民族情怀进行认真创作的。编导在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人格力量等方面充满情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的特殊性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做文章,最终将一代大儒陈寅恪的大师形象如同一座丰碑高高地矗立在观众的心中;
第三,作品在选材、撰写解说词等方面十分用心。编导从大处着眼,精心选取对陈寅恪人生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的事件进行叙述,这些事件也恰恰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与此同时作品还配以有历史厚重感的解说词补白,将陈寅恪性格中特立独行、充满力量的一面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切深地感受到主人公的高贵品格,而且人物形象真实、可信;
第四,调动多种手段进行创作,提升作品的品质。为了获得较好的影像质量,创作者加大成本,运用高清影像技术提高作品的影像品质,以此向大师们表达深深的敬意。在拍摄手法方面,编导尽可能地调用多种表现手段进行创作,除了电视纪录片传统创作手法外,编导在历史影像资料缺乏的情况下,还大胆尝试情景模拟、隐?等表现手法,还原历史,再现历史,为人们解读大师提供了便利。
陈寅恪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通过电视纪录片《陈寅恪》,一个个性鲜明、有思想力度、活生生的大师形象又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电视纪录片《陈寅恪》全片分为上、下两集,每集27分钟。整个作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传奇人物、走进清华、岭南大学任教、第二次学术转型。
有很多电视节目人们看过之后就忘记了,可是《陈寅恪》看过以后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电视纪录片《陈寅恪》讲述了许多陈寅恪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事情都非常好,非常感人让人们感到陈寅恪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儒。
笔者感受最深的是纪录片编导选择了陈寅恪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事件来讲述,这些事件不仅份量足、影响大,而且非常典型,通过运用电视表现手法,对人物形象刻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陈寅恪》的开篇可以用精彩二字来形容。在这里,通过作品我们知道了1925年清华发生的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就是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唯独陈寅恪是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的导师。
通过纪录片创作人员对这一事件的精心选择设计, 陈寅恪独特的人生和鲜明的个性在开篇即被点出,同时也为整篇的叙述留下了引人注目的悬念,因为看到这里观众很想知道陈寅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就为作品内容的展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学者,从电视纪录片《陈寅恪》展现的事件中回望他的人生,人们可以发现陈寅恪的人生是由一系列悖论构成的:
陈寅恪30岁后即被海内外学者公认为中国
传承大师思想 传播民族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