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的“错误”
摘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不但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进取的信心,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标准所提出的一种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善待学生的错误所具有的意义及如何善待学生的错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善待学生错误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在呼唤“平等”、“民主”、“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成长”等诸多关键词时,请将我们的视线投向这么两个字――“错误”。“错误”是在学生语文课的自主探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中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本文就如何善待学生的“错误”提出粗浅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善待学生“错误”的重要性
忽视学生自主性和独特性的教育有人称之为“没有儿童”和“无活力观念”的教育。妥善处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不但可以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进取的信心,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标准所提出的一种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1、善待学生的“错误”,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探究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它可能是成功之母。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学过程一帆风顺,风平浪静,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显得呆板。学生的思维遇到挫折,出现争议,这时教师能妥善处理错误,让错误成为学生思维的助听器,使他们在对错误的思辨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就会激起学生继续思考的欲望,创新思维才能萌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要把错误看成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好知识的一剂良药。同时要呵护学生脆弱的情感,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他终于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材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事实表明,只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善待学生的错误,因势利导,挖掘出错误潜在的价值,让其发挥最大的功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自我反思,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一员。
2、善待学生的“错误”可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要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整个过程有着浓重的独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思考、认识有偏颇。教师妥善处理学习中的错误,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本身蕴藏的情感因素,强化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无忧无虑,全身心地投入,感到学习充满乐趣,被科学知识所震撼,进而情感发生变化,勤于研究、善于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整体素养便得到提升。
3、善待学生的“错误”,能促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生受原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出了错,教师不适当的评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就可能变得不积极。而巧妙的引导,把错误当成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学生在错误中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的感知着外在信息,把学习内容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知觉外在信息时,随着错误的解决会强化对事物意义的认识,促成对
善待学生的“错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