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各乡镇简介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北岸,地处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毗邻,北部与无为县、庐江县接壤,东南与铜陵市、池州市隔江相望。,耕地42130公顷,山场34000公顷,水面42000公顷。辖22个乡镇,431个行政村(居委会),95万人口。境内有11个民族居住。
枞阳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距今已有2100多年。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现在的枞阳县境,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治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
辖22个乡(镇)、258个行政村(居委会):
14个镇:枞阳镇、𠙶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会宫镇。
8个乡: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雨坛乡。
一:历史名镇——枞阳镇
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位于县境西南,东连石矶镇(现并入枞阳镇),南邻桐城鲟鱼镇,西依安庆市郊,北与官埠桥镇接壤,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8个村、9个居委会,,。,,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网交错,农业资源丰富。,并不断的向周边延伸、扩大。城内有以渡江路、湖滨路、正大街、金山大道等40多条水泥路面为主的总长近10公里的主次干道彼此相连,四通八达,道路两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城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清新怡人。通宜路两侧开发工程按照高标准,有投资近4000万元的玉龙花园等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镇境文物古迹有: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二:商贸重镇——汤沟镇
古镇汤沟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桐城的“四大名镇”之一,“桐城派”大师刘大魁的故乡,是枞阳县东部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现有3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为枞阳县的第一大镇。南依长江黄金水道和下北线公路,北靠铜安公路,汤谋公路穿境而过,东接铜陵市,南与池州市
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捷,地域环境优越。
汤沟镇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在清代,方苞、刘大魁、姚鼐先后收徒讲学于此,李鸿章族弟李秀岩曾在此开设同兴福钱庄,发行钞票、存款、放款和汇兑现业务等。“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
枞阳县各乡镇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