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梁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自号“稼轩居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雄深雅健自是本色俱从南华冲虚得来然作词之多亦无如稼轩者。中调、短令亦间作妩媚语。观其得意处,真有压倒古人之意。 ——《远志斋词衷》
辛弃疾的词风 : <1>辛弃疾一方面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2>在另一方面,与他的经历相联系,他在豪壮的主旋律中,伴随着悲壮的和声。同是“壮”,苏轼是豪壮的,而辛弃疾是悲壮的。辛词境界阔大,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带着问题看文章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
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
走进文本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包含了他收复失地的决心,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空有一腔爱国热情,空有一颗爱国心,而不被重用,报国无门。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苦闷与悲愤。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优秀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