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传统妙笔出新
张鸿林先生1945年出生于北京,拜墨斋主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
落日衔山之际,我在深谙古典小筑之灵韵、遍布名家墨迹的“拜墨斋”见到了其主人、著名书法家张鸿林。其人面相端方、气质清正、语调铿锵、神采扬扬,俨然是主旋律影视剧中的男主角。此情此境,我眼前竟浮现出一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员形象。果然,三年前,他从北冰洋食品公司党委书记一职挂冠退休。不过,他笑言,现在比上班时还忙碌呢。此话不假,在我到来之前,“拜墨斋”中已有若干精神同道促膝而坐,就着清茗聚饮畅谈,求师论道,海阔天空,无所不至,自成一圈贯注着博雅之趣的气场。
少遇明师受益终生
11岁开始拜师学书,屈指流光,迄今已过四纪。张鸿林依然对其发蒙老师感念不已。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张鸿林的父亲是中影公司的工作人员。当时,电影的分镜头脚本是用蜡版印刷的。作为六姊妹的老大,从小耽于绘画、摹仿杨柳青年画可以乱真的张鸿林责无旁贷地揽回刻蜡版的活计。刻一版只能挣8毛钱,而他最多一个月挣过21元。很快,他的懂事和灵慧在街道传为美谈。一位于国学沛然淹贯的王姓老先生得知后,欣欣然纳其入于书法之门墙,并灌输给他“刚毅木讷,勤谨中和”等孔孟思想。
天既授之以才禀,又得王老先生悉心调教,张鸿林自然如鱼得水,学识精进,更建立了为人为艺的根本原则。
50载的焚膏继晷、孜孜以求,张鸿林的书法艺术获得了著名国画大师黄钧先生的赞誉:“传统功力扎实,可谓翰墨神飞”;为书画界时彦所垂赏:“尊崇传统,融入时代,变而不违,德艺双馨”。同时,他的诗词歌赋亦颇有可观。而故去多年的王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镌刻在他心灵深处,引领着他的精神指归。
艺贵参悟学无止境
从研磨临池那天起,张鸿林便“倾心拜墨”,数十年如一日,伏案勤笔而不辍。其书法师承晋唐颜真卿、柳公权和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法度,兼容苏轼、米芾、黄庭坚、王铎等历代书法大家以及魏碑、汉隶之神韵,外师造化,内出心源,心追手摹,师古不泥。又曾受教于欧阳中石先生,受到康殷(大康)、康宁等书画名家的指导。既植根于传统又不断尝试创新,书法作品初看法度严谨,结体美观,布局安详,细看则纵横驱策,点画流美,一笔不苟,品味则雄浑洒脱、空灵苍韧,风骨兼容。故而,其书法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处展出,在海内外屡屡获奖、享有隆誉,被董建华等各界知名人士及中南海等单位收藏。
张鸿林不仅书法造诣甚佳,古典经纶也了然于心,诗词歌赋信手拈来。面对求教者,总能妙语解颐,举重若轻。为他人画作题字时,只需思索片刻,精准高妙的点睛之词便跃然纸上。他那贴切而雅致的藏字诗也堪称一绝。
通经以致用,多年涵泳得有用武之地。某醴陵红瓷公司聘请他为文化顾问,对红瓷艺术进行文化阐释。经他妙手点拨,红瓷艺术果然更加典雅雍容,气象不凡,意境高远,令人叹服。
一家之言确为妙论
真正的艺术创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打发时间,也不单是展其长才,而是出于满腔热爱。张鸿林爱好书法艺术又不止于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瀚海临池,精心趋步,是为了悟其要领,以求得书法之精神,探索艺术之壶奥。从他那渐臻慧境的书法感言中择取一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艺术家的兴会、玄悟、性灵、机趣、哲理、妙谛。
*
植根传统 妙笔出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