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而不贪宠辱不惊
人处在社会之中,应该怎样对待物质利益?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不一概否定人的欲望,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种追求不是无限度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做到“欲而不贪”,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适度的原则,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杜甫说:“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如果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就会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宝珠玉者,殃必及身”,“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灾祸一定会找到你的头上。儒家这种“以义制利”的价值观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构建共同价值观、公共道德准则的基础。道家老子也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向我们昭示了一切祸患之源就在于贪图名利及贪婪财货。现代社会,生活在红尘世间,总有太多的欲求,太多的不愿舍弃,有的甚至得陇望蜀,欲壑难填。传统文化告诉我们,面对各种外在的诱惑,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一种大智慧,高境界,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如果说儒家是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是侧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教则是侧重于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后世一直就有“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以及“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的说法。儒释道
3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虽有差异,但又各具特色。雍正皇帝说:“三教虽各具治心、治身、治世之道。然各有所专,及各有所长,各有不及处。……实缺一不可者。”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大智慧,从自我修炼和道德完善做起,其宗旨都是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题。
人生大智慧,全在一个“大”字,一个“小”字,所谓“大”,就是说,凡事要从大事着眼,长远着想,就是毛泽东评价叶剑英时说的“吕端大事不糊涂”;所谓“小”,就是说,凡事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小恩小惠所蒙蔽。古今中外一些官员往往就是处理不好这个“大”与“小”的关系,往往因小失大,沦为阶下囚。这里举几个例子:唐朝时,宿州一个太守叫陈
?,因贪赃枉法被处以极刑时,题写了这样一首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把自己从高官到死囚的经历充分展现了出来。宋朝的奸相蔡京在举家南逃的路上,也写过一首《西江月》词:“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这首词概括了蔡京一生的经历,并找出了”贪恋荣华“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清代大贪官和?被处决前,满怀凄楚,写了这样两首自悔诗:“夜月明如水,嗟予困已深。一生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屋暗难挨晓,墙高不
欲而不贪 宠辱不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