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炒房不如炒自己.doc


文档分类:金融/股票/期货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炒房不如炒自己
有时候是常规动作,有时候是自选动作,有时候是本能动作,总之,这个人通吃了地产界和传媒界。
是镁光灯成就了潘石屹,如果离开公众视线,这个人也许会失落。
1995年到19QQ年的潘石屹处于在京创业期,尚未能独立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也因此并未坚定“炒作自己”的决心。在合伙入股成立红石之前,他在万通公司做“职业经理人”,也曾因失意被委派到上海而短暂离京过。
此后,当红石公司开始运作SOHO现代城和建外SOHO两个项目时,潘石屹不仅化解了多重公关危机,而且巧妙地洞察传播学的规律,使其为己所用。
在地产媒体圈内,那几年他最看重的地产评论家是阚军,而阚军也是炒作潘石屹最成功的一位媒体人士。2000年,潘石屹先是成为地产媒体圈的名人,经常被媒体记者所谈论到。此后,他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媒体资源拓展到时尚媒体、文化媒体和海外媒体,并进一步向主流媒体、有影响力的媒体靠拢。这期间非议颇多,许多人认为他是“炒作”和“作秀”,尤其是地产界的开发商,更认为他是不好好做项目,流于空谈。

但潘石屹近年来的越发成功使他们闭上了自己的嘴巴,如果说,两年前对潘石屹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的话,现在,潘石屹正以他巨大的影响力和勇当潮流先锋的角色博得了大多数人的好感。而他熟练的媒体口吻和天生的亲和力也使他在媒体上如鱼得水、恣意纵横。
随着网络的出现,潘石屹意识到互联网的巨大传播功用,不仅有意识地多与门户网站接触,自己更是在网上建立每周的老潘聊天,当博客出现时,他又及时出现在这个新的传播空间上。
所以有人说,老潘无处不在。百度一下“潘石屹”,有466000条,这大概是他的网络曝光史的总量。

老潘角色;操盘手
事件回放:1993年操盘万通新世界广场,梦想打造北京的CBD。
点评:在万通新世界的楼书上,老潘写道,美国的C8D在曼哈顿,中国的CBD在哪里?万通新世界也一直在押宝,押北京
CBD的宝。万通新世界的定位从最初高端物业沦为小商品批发市场宣告最初押宝的失败。但是第二次他赌赢了,从现代城到建外SOHO再到SOHO尚都,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的CBD。

老潘兼职:房地产写作者
事件回放:现代城挖人事件,潘石屹当晚成文《我的销售总监被挖跑了》;2004年年底,针对北京榜单满天飞,老潘著文《北京就差一个纳税排行榜》;2005的上半年,北京楼市出现政策寒冬,老潘出炉《北京走出观望期》。
点评:前几年,老潘的文章还仅局限于自己在销的项目,现在视野开阔了,对重大的政策出台均发表重要意见,时间及时,符合媒体需要,故采用率非常高。

老潘创意:现代城首次倡导SOHO生活方式
点评:在此之前,北京的楼盘还是很传统型的“贤妻良母”型开发路线,买房过日子,孩子的尿布、妻子的大衣柜和厨房的油盐酱醋是建房子的主题,潘石屹给房子另外一个功能定义――居家办公。

老潘动作:SOHO尚都宣布进入“杂碎”时代
点评:北京的楼市营销最初“灵肉”分离,分离的结果,一是唯肉论,丝毫没有肉的罪恶感――我就是卖楼,我就是搞促销;二是唯灵论――当身之娱,非所去也,大谈艺术、观念,绝口不提楼盘。潘石屹宣告娱乐之道非大逆不道的同时,把北京楼市带到了“灵肉合一”的境界,在产品的基础之上,大谈产品形式下的人物生存状态,而他本人,无疑是一个“杂碎”

炒房不如炒自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t83088549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1-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