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绝版羌文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绝版羌文化

羌寨、羌碉遭损毁,羌笛、羌人传承难
比地震更可怕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淡漠,是现代化进程肆无忌惮的推进。不能只在地震之后才让我们想起羌文化的保护。

羌族最核心的文化传承人――释比,仅存60余人。这是汶川大地震前两三年,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族研究所的调查数据,而地震后,释比的幸存人数还无法统计。另有一种说法是。全世界会吹奏和制作羌笛的人不超过10个。
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羌族聚居的这4个县都是重灾区;羌寨、羌碉、羌笛、羌人,羌文化的这4个载体在此次灾难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这个在高山大峡中繁衍的“云端上的民族”和他们神秘古老的文化正处在最危险的时刻。

灭绝性的毁坏

提起地震对羌文化的毁坏,他们总是说着说着就热泪盈眶。
汶川县委副书记张志宏在震前一直主管萝卜寨的保护工作。萝卜寨是全世界唯一的黄泥村寨,当地严重缺水、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也正因为缺水,黄泥村寨才能历经4000年之久。但地震后,张志宏在萝卜寨看到的是100%的房屋倒塌,之前进行的风貌整修保护工作全部毁于一旦。汶川另一个著名村寨布瓦寨,列入国家级文物名单的布瓦黄泥羌碉也毁灭了一半。汶川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杨国庆(羌族)说到地震,言语中抑制不住激动:“盼望着它结束,可它就是不停,它就是要把房子震垮、把人都毁灭,它的目的就是毁灭。人在那种状况下有求生的本能,但又无生可求。”
北川县的文化馆、图书馆、羌族民俗博物馆、禹羌文化研究中心这几个羌文化研究保护重地,在此次地震中全部垮塌。北川县羌族民俗博物馆副馆长陈世琼(羌族)说,有123件文物因送到省里鉴定之后转到绵阳市博物馆收藏而幸免于难,但还有805件文物,其中包括国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121件,全部埋在了二三十米深的废墟下面。北川县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大概有5万册,副馆长唐成(羌族)痛心于废墟下的那
1万多册关于禹羌文化的图书。震后,北川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在废墟上捡回一个U盘,成为了北川县文化工作仅存的文字资料。
茂县的黑虎寨、松平沟,理县的桃坪等羌寨同样遭受重创。损失的还不仅仅是建筑和物质,羌文化的传承人(释比)、羌文化的研究学者等,也有不少在此次地震中遇难。
5月30日,国家民委在北京召开了羌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座谈会,启动了抢救羌族文化遗产项目。与此同时,文化部也成立了羌族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6月17日,中冯骥才率专家团抵达成都,组织成立“紧急保护羌文化遗产工作基地”。

保护与开发


汶川县萝卜寨是汶川县的羌文化重点保护项目,震前为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修建了饮水工程。专家考证发现,萝卜寨的建筑地基只有50―80厘米深,如果引水入寨会影响地基稳定,有可能造成整个寨子变形。张志宏因此决定,水不入寨,只把水引到寨子附近并设立几个取水点,村民继续保留了背水的传统习俗,而这一传统又成为旅游观光的一个亮点。在用电工程上,同样由于地基的原因,汶川方面坚持管线不入地,而将电杆、电线设计成树干、树枝形状。张志宏认为,保护和开发是必须相互依靠的两个方面,“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如同物质遗产的保护一样,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关注。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羌族)认为,北川县“在羌族民俗文化保护整理方面

绝版羌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