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客观分析地理问题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以下是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和体会。
一、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长期以来,“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唾沫四溅,学生却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合作者。为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评学生。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的前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设好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课堂情境创设是有效的导入方法之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等多种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就经常运用这一方式,特别是在每节课的导入时,创设出学生熟悉而感兴趣课堂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融入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比如,在讲《青藏地区》时,在导入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雪峰连绵的喜马拉雅山脉,正在奔跑的藏羚羊,九曲十八弯的三江源,穿藏袍的藏民等图片,让学生置身于茫茫山海以及淳朴热情的民风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我对学生提出问题: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是什么?它对青藏地区农业生产、藏民生活、河流湖泊有什么影响?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为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学习具体内容的时候,更不可忽视情境的创设。教师应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作素材,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
三、适度、适宜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有所加深,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我的感悟是:要使提问发挥应有的功能,达到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的目的,不仅要做到提问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而且还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宜。
首先,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提那些学生不假思索即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让课堂热闹了,但没有丝毫锻炼学生思维的价值;也不能提过于难的问题,如果问题太难,学生找不着边际,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产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效果,也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到求知的高度。比如,在讲“西亚与南非”时,有教师提问:“埃及在南非的什么部位
关于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