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文学资料——唐诗专题.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章初唐诗歌
第一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关键词: 魏征上官仪初唐“四杰”
思考与复习:
1、唐初“贞观诗坛”的诗美理想是什么?
2、联系初唐“四杰”的代表作品,简要说明他们对盛唐诗歌发展所作的贡献。
3、什么是“上官体”?
作业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
二、填空题:
1、贞观诗坛诗人的文学观受儒家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没有因此否定诗的,从而为唐诗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余地。
2、唐初的诗歌创作,主要以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或之作,刚健质朴,而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的模仿和拾掇。
3、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追求诗的的倾向。
4、初唐“四杰”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就怀着改变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提倡。
三、论述题:
1、唐太宗贞观时期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共时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诗美理想?由谁在哪篇文章里阐述的?
2、初唐“四杰”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其诗多应制、举和之作,但因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称为“上官体”。《旧唐书·上官仪传》: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世人谓为上官体。”
2、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人下的雄杰之气,不满于初唐诗坛存在的“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现象,因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思革自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子安集》序)。这种自觉变革文风的精神,使他们的诗歌富于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正式揭开了唐代诗歌的序幕。
二、填空题;
1、崇古尚质声辞之美
2、唐太宗述怀言志咏史贞观诗风声律辞采
3、形式技巧声辞之美
4、纤巧绮靡刚健骨气
三、论述题:
1、唐太宗贞观时期史臣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的不同艺术特色做出了明晰的分析,指出南朝诗风的特点是“宫商发越”,“贵乎清绮”,即追求声律辞藻,偏重声辞之美,因此宜于歌咏,而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所长。北朝诗风的特点是“重乎气质”,即具有真挚扑野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辞则为所短。在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基础上,魏征提出了“各去所短,合其所短”的诗美理想,反映出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
“四杰”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前承汉魏后启盛唐的历史作用,代表了当时诗风变革的方向。
(1)、努力开拓诗歌的境界,题才内容突破了宫体,“由宫廷走到了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譬如说,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酬唱和咏物,而到了“四杰”的时代,则成为他们言志抒怀,写景抒情,伤怀赠别的抒情手段。像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写书生投笔从戎,赴边参战,表现出自己向往边塞,为国立功的豪情。首联写烽火报警,引起对入侵之敌愤恨之情,一个“自”字反映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境界。颔联写大军出征,描写出直捣敌巢的气势,展示出诗人的站斗激情和必胜的信念。颈联写艰苦的战斗生活和高昂的士气:大雪弥漫使得战旗上的图案也黯然失色,风声怒吼,夹杂在填然的战鼓声中,气氛悲壮激烈。尾联直抒志向,回应开头。这是初唐很有气魄的一首边塞诗。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就是一首沿用宫体而突破宫体的诗歌, 在题材上由宫廷走到了市井,在内容上由赞美享乐变为批判荒淫。全诗长达十八句,首先铺写长安从豪门贵族到市井倡家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接着写长安上层社会中的争权夺利,相互倾扎,最后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淹滞。宫廷诗人应制咏物时颂美为主的写诗倾向,至此完全转向了独抒怀抱,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意义。
(2)、重视抒怀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追求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的开启了新的诗风。如果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后半段(“别有豪华称将相”至“飞来飞去袭衣裾”)其思想感情亦不限于个人遭际命运而进入到沧海桑田,历史人生变迁的思索之中,短暂无常的主题在这里是温和的,带有普遍意义;不是正式的政治批评,但也表现了宫廷世界的幻灭,从而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思想力量,所以ersonName ProductID="闻一多">闻一

古代文学资料——唐诗专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uhouhui915
  • 文件大小180 KB
  • 时间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