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糖葫芦
2004年11月一个寒冷的下午,在北京那条最著名的大街的一处过街天桥上,记者第一次见到这个卖糖葫芦的小男孩。
他的衣服很旧,且有点脏,脚上穿的是一双补过的迷彩解放鞋;尽管双颊的绯红透出一股稚气,但是粗糙的皮肤难掩日晒风吹的痕迹;他脸大眼睛小,眼神中盛满忧郁。
几天后的一个星期六,记者第二次看到他,还是那身打扮,还是那种忧郁的目光。这一次,从买他的糖葫芦起,记者决定走进他的生活。
他叫闫顺杰,今年13岁。
天桥
第二天早上9点半左右,闫顺杰又来到天桥。天桥的引桥坡度很大,他推着装满糖葫芦的自行车一步一步往上爬,显得异常吃力。
闫顺杰在天桥中间的位置把车停好。由于自行车的撑子坏了,他把前轮卡在天桥的栅栏中间,自行车也就稳当了。这样,一天的买卖开始了。
天桥上人来人往,会停下来买串糖葫芦的只是极少数。偶有“生意繁忙”的时候,闫顺杰显得特别高兴。
糖葫芦卖一块钱一串,顾客一般都比较爽快,但也有人斤斤计较。一位衣着光鲜的青年女子一定要一块钱买两串,一番讨价还价之后, 两串她给了一块五毛钱。
闫顺杰说,他很怕城管,因为他们会把东西操走,而且很凶,连车带糖葫芦都扔到车上去。他说一个月里他被操了两次,然后他就走着回家,走快点一个半小时能到。
在他的糖葫芦旁边,有两个大娘在那摆地摊,一个卖爆米花,一个卖菱角。闫顺杰和她们很熟悉,在都没有买卖的时候,便会“串门”,一起说说话打发无聊的时光。
但更多的时候,闫顺杰就那样默默地站着,望着远方,一脸迷茫。
闫顺杰从家里来一瓶水,中饭一般是花一块钱到桥下买一块鸡蛋饼。有时候就吃一二串糖葫芦,再跟“邻居”交换点菱角和爆米花,“鸡蛋饼”午饭也就免了。
将近5点,天色渐暗,他要收摊了。糖葫芦并没卖完,但闫顺杰告诉记者,他妈妈还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地方卖糖葫芦,他要到那儿去把妈妈卖剩下的并过来接着卖,换妈妈先回家。尽管自行车比来时轻了很多,但由于没有刹车,推车向下走的时候,他得一步一步地拽住自行车,也很费劲。
记者跟闫顺杰来到他妈妈卖糖葫芦的地方,但是他没找到妈妈。他说可能已经卖完回家了,他还要在那个地方再卖一会儿。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近处远处都亮起了灯。
闫顺杰说,他又要得到下周末才来,因为他要上学。
骑自行车跟在他后面的时候,记者注意到他骑车每蹬两圈左脚就要很别扭地往里拧一下,后来才发现,他的自行车的踏脚板坏了,只有那样他才能防止踏脚板脱落。
学校
从家到学校骑自行车要走10分钟,一路上要横穿一条大马路,要穿过一片小树林,要穿过一条路面崎岖不平泥泞不堪的很深的巷子。闫顺杰每天
7点不到就要动身去赶早读课。
闫顺杰就读的学校名叫北京市石景山黄庄小学。这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全校有2500多名学生,这规模在北京市的同类学校中已是最大的了。闫顺杰说,这个学期他交了380元学费和书本费、40元校服费、40元暖气费和每月5元的水电费。这些费用常常使父母感到苦恼。
闫顺
苦涩糖葫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