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避暑山庄在清王朝的历史地位
【摘要】:避暑山庄是清朝一段时期内政治风云的汇集处,这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清朝的兴盛与衰亡,在清朝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避暑山庄;杜尔伯特部归顺;土尔扈特部回归;接见英国特使;辛酉政变
避暑山庄建于1703年,建成于1792年,历经康、雍、乾三代共89年时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的建立与清朝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直接关系。康熙初年,国家统一不久,国内形势还不稳定,西北察哈尔蒙古的布尔尼和厄鲁特蒙古的噶尔丹相继发生了叛乱。在平定叛乱和打击侵略的过程中,康熙发现历史上素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八旗军的战斗力大大下降,平藩不得不依靠绿营兵。对此,康熙深感忧虑,为了重振满族“骑射尚武”的精神,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理,提高八旗兵的军事素质,使之能够有效的抵御外侵,维护统一,康熙亲自率军出喜峰口,北上巡视,建立了以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在行围过程中,沿途既要休息,又要批阅奏折,处理朝政,于是在古北口外修建了22座行宫。其中,热河行宫由于山水秀美,风景怡人,而被康熙、乾隆喜爱,逐步把它扩建成规模宏大的避暑山庄。而清帝则通过在山庄举行的召见、赐宴、赛马、摔交等活动,结识和团结了蒙古及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达到了
“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在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内接见了杜尔伯特部三策凌一行,并册封策凌为亲王,策凌乌巴什为郡王,策凌孟克为贝勒。杜尔伯特部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其余三部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和土尔扈特部,其中以准噶尔部势力最为强大,经常袭扰其他三部。乾隆十八年(1753年),达瓦齐夺得准噶尔部的汗位后,更加变本加厉的侵扰其他各部。杜尔伯特部不堪忍受达瓦齐的侵扰,便向东迁移并暂住在厄克阿拉尔。乾隆知道后,让他们移入卡伦以内,并分给他们粮食、牛羊等物资,对此三策凌深表感激,请求谒见皇帝。这次接见,不仅加强了中央与杜尔伯特部的联系,还使乾隆了解到准噶尔部与其它各部的关系,为日后平定达瓦齐奠定了基础。
乾隆四十三年(1778),章嘉活佛奏称,六世班禅要求朝见皇帝,乾隆认为,班禅这次“不因召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是清朝吉祥盛世的象征。因此做了周密的准备,他一方面花费重金命人按照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样式修建须弥福寿之庙,另一方面陆续派人在沿途迎接、慰问班禅一行,他自己还专门向章嘉活佛学习了藏语。当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二十日班禅一行抵达避暑山庄时,乾隆即在澹泊敬诚殿举行了欢迎仪式,并用藏语问道
“长途跋涉,必感辛苦”,班禅答道“远叨圣恩,一路平安”。一问一答间表达了乾隆的关切之情和班禅的感激之心。这次接见,可以说是清王朝一次最高等级的接见,它加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加强了全国的统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是乾隆八十三岁寿辰,。英使向乾隆敬呈了英王亲笔书函并敬献了礼品,而乾隆也赏给二人玉如意各一柄,并在御幄赐宴,第二天又
浅谈避暑山庄在清王朝的历史地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